当前位置:首页 > 仪表仪器 > 正文内容

土壤处理类型有哪几种?

2023-03-25 22:50:10仪表仪器1

1.加热

加热的基本原理是使土壤的温度升高,从而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原体、节肢动物和害虫,通常70℃处理30~60mm即可有效的杀灭大多数害虫,但对于特定的病毒病TMV没有效果。在欧洲20世纪前该方法即在温室中被利用。该方法的两个关键性问题:①温度必须达到或超过土壤中害虫可以忍受的温度;②温度不能太高。高于70℃特别是温度达到100℃时,可能会伤害土壤中的大多数生物,并导致有益微生物(根瘤菌、菌根、拮余拆帆抗菌)死亡。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加热的土壤可能比不加热的土壤更易感病。因此,土壤剖面温度的分配对于最小限度的扰乱土壤中微生态活动非常重要。

2.大水浸泡

大水浸泡土壤被认为是种植前有效防治病害的处理方法。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以及各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土传病害的存在是不利的,如厌氧过程中有毒物质的产生。经典的例子就是大面积控制香蕉的枯萎病,香蕉种植园中土壤被浸泡3~4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水深至少30cm),可有效控制香蕉的枯萎病。但该方法对于大量病原菌存在或含有未知有利于病原菌存在因素的土壤是无效的。Newhall进行了大水浸泡可防治土传病害包括病原体、线虫的研究。但是,该方法只能应用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夏季长期的大水浸泡可控制稻田中大丽轮枝菌的发生,大丽轮枝菌的控制直接减少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提高了棉花的产量。轮作1年的水稻地块可有效灭杀大丽轮枝菌。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土壤被浸泡6~8周,其饱和渗透对降低大丽轮枝菌的数量有重要作用。

3.深耕

深耕可减少植物根系与病原菌的联系,利用土埋和暴露病原菌在自然温度和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病原菌的死亡率。深翻有机质是无污染的耕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花生的白绢病。同时与浅耕相比深耕降低了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御备率,提高了产量。Newhall的研究表明,在炎热的季节,深耕可使土壤接受光线的照射,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4.光能利用

太阳能消毒的报道始于1976年以色列人KatanJ利用太阳能消毒成功防治番茄和茄子的枯萎病及几种杂草的试验。197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KatanJ在此基础上,应用太阳能消毒对大田棉花枯萎病防治的试验是太阳能消毒的第一次应用。随后,太阳能消毒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在1976―1986的10年间,至少有24个国家进行了太阳能消毒的尝试,这些国家大多分布于最适于太阳能消毒应用的热带地区。人们对土壤暴晒技术的研究愈加深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项技术逐步形成。在种植前借光能加热土壤防治病害,方法是在土壤上加盖塑料薄膜,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控制病害的发生。温室大棚即运用了该原理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利用太阳暴晒土壤的消毒作用,减轻土传病虫害。目前国外使用的土壤暴晒(SoilSolarizatiom)技术就是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已经准备好种植作物的潮湿土壤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夏季),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4个星期以上,提高一定深度土壤的温度,达到杀死或减少土壤中有害生物”的一项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应用经热(Hydrothemal)灭菌的作用,杀死土中有害生物。覆膜技术有3种:①单膜覆盖技术(膜的厚度在60~8μm)。在亚热带气候地区应用单层膜覆盖土壤,足以达到消灭土传有害生物的效果。②双层膜覆盖。在暖温带地区,如日本和欧洲地中海地区,在温室中使用双层膜覆盖能防止热量、温度和挥发气体的散失,提高室内温度3~10℃,增加防治有害生物的效果。③黑色膜覆盖加土壤热水处理。在约旦,田间应用黑色膜覆盖,同时结合热水处理土壤(在10~20cm的土壤中,灌进15~20℃的温水),能使土壤温度提高到56~60℃,提高防治效果。

5.土壤卫生

土壤卫生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阻止或减少病原菌侵入土壤。农作时注意农具的卫生,防止因农具造成病原菌的传播;很多地区为竖雹了更好的控制土壤的卫生,选择在温室种植可以方便的控制各种条件,从而减少来自土壤外界的污染,对出现的病害植株及时地处理清除,可减少进一步侵染。

6.施用土壤添加剂

土壤添加剂是一种由动植物体有机质、化学肥料及少量无机盐合成的有机、无机营养混合物。无机添加物可以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机质可增进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通气性和增加微生物总量。1954年Vaugh报道,应用黄杉松皮氨化堆制肥可防治由疫霉引起的草莓红色中柱病;1977年Skiguchi研究发现,日本菜农采用落叶松树皮堆制后,有效的防治了镰刀菌引起的中国山药褐腐病;1983年Kuter等报道,采用阔叶松树皮分别经露天和休闲堆制的两种堆制产生了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效果。利用绿肥及动植物残渣防治土传病害。绿肥具有旺盛发达的根系,其根系分泌的各种无机盐和有机质,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理化环境;1970年Gibert研究报道,紫花苜猜添加于土壤之后,可减轻Phtophthora、Fusarium、Thielaviopsis等病菌引起的根部病害,添加量大的紫花苜蓿,50d后可以破坏土中所有的菌核,添加少量的紫花苜蓿,80d后有90%的菌核遭到破坏,而未添加者仅有25%的菌核受害;1971年Lewis等指出,用甘蓝、芥蓝和芥菜渣添加于土壤中可以显著降低豌豆根腐病的发生;1965年Khalifa报道,在温室中栽培和添加施用壳质可防治镰刀菌引起的豌豆枯萎病。在添加剂中也可添加拮抗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的优点,大量人工繁殖后施入土壤中,可调节根部微生态环境,限制土传病原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还可增强其固有的拮抗作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ybyq/98731720.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沙质土的特点是什么?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