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仪表仪器 > 正文内容

世博会采用了哪些低碳环保技术措施?

2022-04-30 06:28:41仪表仪器1

“低碳”:办“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的宗旨之一。本次世博会期间,上汽集团的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300辆电动汽车在园区内运行,500辆混合动力汽车在园区内运行。行走世博园,闻不到一丝汽车尾气味。“循环”:在上海世博园浦东园区西侧,是呈带状的后滩公园,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地、叠瀑墙、梯田等不同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变为三类净水,日经水量达2400立方米。净化后的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用作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园内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等需要。“节能”:上海世博会上的太阳能发电是使用节能技术的亮点。据介绍,世博中心太阳能光伏系统总装机功率约1兆瓦,主题馆的系统总装机容量约2.6兆瓦,后者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上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世博园内,雨能集水,晴能发电,节能“足迹”时时可寻,无处不在。中国新闻网:上海抓住世博投入绿色革命 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今年3月27日晚上8点半,全球6000多个城市相继进入 “地球一小时”熄灯环保行动,超过10亿人加入这项世界最大规模环保行动。有意思的是,这项活动也有质疑声――按照目前模式,供电已经输出,关掉反而是浪费。 在即将开幕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有一项科技,叫“智能电网”,据介绍可以按需发电。 一个小例子,见微知著,诠释着百年世博在今天的科技新命题:过去百年,藉由世博会的舞台,一项项科学技术成果将人类带入能源高消耗的现代生活模式;从今天开始,通过本届世博展出的,不应是继续“高速模式”的技术成果,而应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科技、新生活、新未来。 对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新定位、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将是本届世博关于科技的最大看点。 看未来的无限可能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开幕式,叶凯士天文台用北半球最明亮大角星牧夫座α光线转化的电信号,开启了展区万盏华灯、千尺喷泉。而这是芝加哥上一次主办世博的1893年,从牧夫座α大角星“发出”的星光。另一个“恰好40年”的故事是:第一部IMAX电影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首映,到今天IMAX版《阿凡达》一票难求。“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前进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聪明才智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威廉・麦金莱这样说。 从这个角度看,2010年的世博会其实是给了我们一张畅想未来的巨幅画布,科技是画笔,想象力是颜料,世博会展现的新奇图面很可能就是20年后我们真实的生活形态。 上汽―通用汽车馆中,2030年的交通让人向往。到那时上海拥有5层立体交通网络,车联网、自动驾驶,小孩、盲人也能开车出门。新能源汽车 “叶子”身上的三大环保技术,能将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实现不可思议的“负排放”。而20年后的停车场,竟然是“挂壁式”的――汽车可以通过建筑外墙上的轨道,直接爬上自家阳台。 “亦小亦美”的卢森堡馆,带来不用刷保护漆也能抗腐蚀的 “耐侯钢”。芬兰馆“冰壶”外墙用木塑复合环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瑞士馆外部一个个“红点”内,分别嵌入了敏化太阳能电池制成的发光元件,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通过与发光二极管相连,最终又还原成一闪一闪的光芒;放弃了空调机,藤条遮蔽下的西班牙馆照得进阳光,却感觉不到炎热…… 配套设施都有看头:园区内洗手间的卫生纸和擦手纸,是从废旧牛奶包装盒中提取的高质量纤维,经回收消毒加工后制成,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自由森林”;园区不少区域的地面,采用渗水设计,不仅不会造成积水,还能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 这种例子在世博园不胜枚举,可以说,5.28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有着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 8年前,申博成功后不久,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收到了一封来自欧洲某组织的邀请函。在那张小卡片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低碳”概念,“当时对方说,想来上海世博会推广低碳理念。” 8年后的今天,身为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的李光明欣喜地看到,低碳理念已渗透到本届世博每个细节。数据显示,世博园250个场馆都用了非电技术空调,半年的会期内将总计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这相当于400万棵树半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为8个上海世博园区覆盖了森林。 园区外,每一个普通游客也能实践低碳理念。打开“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只需输入出行起点、终点、方式、人数等基本信息,就可以直接为用户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排量;最近推出的世博低碳交通卡,通过预付的方式,让乘客为出行造成的碳排放 “埋单”并公开所有资金流向。 科技发明与创新是世博会最厚重的内涵之一,这是贯穿于世博会近160年历程的主线。然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在不断赋予它全新内涵。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召开时,32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惊叹:“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工业文明辉煌时期,世博会大多展示人类借科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无限欲望和信心,而最近几届世博,人类的姿态渐渐变得谦恭、平实起来,过去“一面倒”式的高歌猛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真实的两难处境――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艰难探索、城市化浪潮与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复杂博弈。 这种微妙变化,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初露端倪,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一步强调;而到2010年的今天,科技重新回归最初的工具属性,人类将用其开创低碳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并不是简单地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而是世博会作为人类科学理念提升和文明发展重要驿站的明证。 抓住盛会效应 投入绿色革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已经证明,“盛会效应”对于推动最新技术成果走入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世博会恰逢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关节点,中国产业界不容错过这一历史机遇。 自2004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启动了“世博科技”专项,联合各大院校、企业,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展示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第一次,诠释世博科技主题的主角,不再仅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亮剑”。世博轴的“阳光谷”,集主动采光、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功能于一体;中国馆层层出挑的斗冠造型,巧妙的“自遮阳”体形,大幅减少了建筑整体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检票进园时那轻轻“嘟”的一声,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顺利进园提供了 “通行证”;园区内的公交大巴,是剪去了大辫子的电车、喝氢气不喝油的燃料电池客车;“一轴四馆”迷人的夜景,是半导体照明技术在中国城市街区首次大规模集中应用…… 科技部部长万钢对此感慨地说,我们的企业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技术距离国际一流还有多远,并如何缩短这一差距。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指出:“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在沉睡,在信息革命时期,中国刚刚醒来,而在如今,中国将要全心投入一场‘绿色革命’。”2010年,世博因科技而精彩,科技从世博再出发。(章迪思 陆绮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ybyq/1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