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菌种培养 一体化污水处理菌种培养进清水多久
一、猪场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流程?
1.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厌氧菌、好氧菌的培养:培养基的制备:乳糖0.3~0.5%、亚硒酸氢钠0.3~0.8%、磷酸氢二钠0.3~0.8%、L-胱氨酸0.3~0.5%、蛋白胨1%、磷酸二氢钾0.3~0.8%、其余为水,调节PH值为7.0~7.5,经过110~130℃高温灭菌20~25min,得到培养基A、B、C;在无菌室按一定比例接种厌氧菌种至培养基A,在无菌室按一定比例接种好氧菌中至培养基B,培养温度24~32℃,培养时间24~50小时;
(2)菌种驯化、强化培养:在好氧菌种池和厌氧菌种池中分别投入从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取得的污泥20~30%、亚硒酸氢钠0.5%、乳糖0.5%、磷酸二氢钾0.5%、复合维生素0.5~1%、葡萄糖酸钠1~2%、单硬脂酸甘油酯1~2%、N,N-二甲基乙酰胺1~2%、废水,再分别投加培养好的好氧菌种和厌氧菌种;在菌种池中先投入池体积40~45%的废水,搅拌;每天加入池体积6~8%的废水,直到达到正常水位,得到驯化、强化后的好氧和厌氧污泥,并一起投放入厌氧反应池中;
(3)絮凝菌的培养:在无菌室接种有絮凝能力的菌种:门多萨假单胞菌、淡紫拟青霉菌,接种比例为7:3至培养基C,培养温度24~32℃,培养时间24~50小时;再扩大强化培养,扩大强化培养基成分为:蔗糖1%、琼脂1%、硝酸钾1%、磷酸氢二钾0.5%、硫酸镁0.5%、氯化钠0.5%、葡萄糖酸钠1~2%、单硬脂酸甘油酯1~2%、N,N-二甲基乙酰胺1~2%,调节PH值为7.0~7.5;开启摇床,培养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8h;将扩大强化培养后的菌株培养基先高速离心,得上清液为絮凝菌剂;
(4)污水经过栅隙又粗到细的8层格栅,去除大颗粒固体杂质;再进入过调节池调节pH为6~7.5;
(5)污水继续进入絮凝池,加入污水体积2~5%絮凝菌剂,搅拌,水力停留7~9h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污染物;絮凝池一侧墙体安装曝气装置,中部装有搅拌器,底部为与水流方向相反的坡度,以便收集和排出沉淀;
(6)絮凝池上清液进入厌氧反应池,水力停留8~10h,搅拌,好养菌可消耗多余氧气分解污染物,同时给厌氧菌提供厌氧环境使厌氧菌分解污染物,此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回收至厌氧反应池连接甲烷回收池;
(7)污水继续从底部流入好氧曝气生物滤池,在承托层曝气,承托层滤料为直径3~8cm鹅卵石;接下来为第一层的十字型尼龙滤布,放置滤料为异形陶瓷长3~5cm,混合菌剂在滤布上形成生物膜继续分解污染物,同时滤布的结构起到过滤作用;第二层为三叶形织法尼龙滤布滤料为异形陶瓷长1~3cm,第三层为五角形织法尼龙滤布,活性炭,5~100目,至下往上由粗到细;污水从上方排入过滤池通过重力作用二次过滤,经过活性炭60~200目,由上至下为粗到细,底层为双层五角星织法尼龙布,在顶部和底部安装紫外灯进行消毒,最后检测后排放,若不达标则返回厌氧反应池;
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好氧菌种罐、厌氧菌种罐、格栅、调节池、絮凝池、厌氧反应池、好氧曝气生物滤池、甲烷回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厌氧菌种为产甲烷杆菌、产甲烷球菌、乳酸杆菌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产甲烷杆菌、产甲烷球菌、乳酸杆菌的接种比例为1: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好氧菌种为硫化细菌、聚磷菌、水解酸化菌、酵母菌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硫化细菌、聚磷菌、水解酸化菌、酵母菌的接种比例为2:2:3: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硫化细菌为氧化硫硫杆菌、排硫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脱氮硫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醋酸钙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反硝化聚磷菌、绛红红环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水解酸化菌为蜡状芽孢杆菌、淀粉芽孢梭菌、琥珀酸拟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畜禽养殖污水的菌剂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的搅拌速率为400rpm~600rpm;步骤(3)中摇床速率为100~150r/min;步骤(5)中搅拌速率为200rpm~400rpm;步骤(6)中搅拌速率为300rpm~500rpm。
二、污水处理厂菌种怎样培养?
用选择培养基,将混合菌种放在你的含污水的培养基上,最后存活下来的就是你想要的菌种,然后进行批量繁殖
三、污水处理菌种如何培养,谁知道?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为达到污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目的,遴选、培养、组合针对污水特别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为专门的污水处理菌种,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中最先进的几种方式之一。
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第一代的生物处理技术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发性细菌进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使水体恢复氮循环的自净能力,由于菌种不全或数量不足,已经应付不了现代化高浓度与高复杂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处理技术则是利用专业的微生物菌剂结合好氧、缺氧、厌氧等各种手段与设施来处理特定污水,由于环境适应能力与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决污水中的高复杂污染成分与顽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处理菌技术是新一代的复合性微生物菌群,结合污水处理菌微生物研发经验与全球先进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术,遴选萃取多种微生物中对水体污染物具有优秀降解性的菌种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经过严格的筛选与驯化,再运用专用配方将多种微生物构成生物链,最终驯养成为专治复杂污水的复合菌群,使能处理各种高难度的废水。
扩展资料: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将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污水处理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养分进行繁殖,其过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质,达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种处理法称为好氧性处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厌氧性污水处理微生物是在没有溶氧的环境下将硝酸盐还原(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行脱氮反应,使其产生氮气,此种方广泛运用于含有氮气的废水处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厌氧性微生物)常用于绝对厌氧微生物污水处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应。
硝化反硝化复合菌种:具备硝化和反硝化双重作用的复合菌种,在污水处理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种越来越难达成菌种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数企业对污此的掌握也并非准确,造成大量菌种资源浪费或不足,难以达成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复合菌种可根据水质情况自我扩繁,达到菌种平衡,让污水处理工作更简单、高效。
参考资料:
四、污水处理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
(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
(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最后全部转为受纳工业废水,这个过程称为驯化。理论上讲,细菌对有机物分解必须有酶参与,而且每种酶都要有足够数量。驯化时,每变化一次配比时,需要保持数天,待运行稳定后(指污泥浓度未减少,处理效果正常),才可再次变动配比,直至驯化结束。
运行管理:
1、巡视:指每班人员必须定时到处理装置规定位置进行观察、检测,以保证运行效果。
2、二沉池观察污泥状态:主要观察二沉池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无漂泥,漂泥粒大小等。上清液清澈透明¬----运行正常,污泥状态良好;上清液混浊¬----负荷高,污泥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泥面上升¬----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差;污泥成层上浮¬----污泥中毒;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厌氧,导致污泥腐败;细小污泥漂浮¬----水温过高、C/N不适、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污泥解絮。
3、曝气池观察:曝气池全面积内应为均匀细气泡翻腾,污泥负荷适当。运行正常时,泡沫量少,泡沫外呈新鲜乳白色泡沫。曝气池中有成团气泡上升,表明液面下有曝气管或气孔堵塞;液面翻腾不均匀,说明有死角;污泥负荷高,水质差,泡沫多;泡沫呈白色,且数量多,说明水中洗涤剂多;泡沫呈茶色、灰色说明泥龄长或污泥被打破吸附在泡沫上,应增加排泥;泡沫呈其它颜色,水中有染料类物质或发色物污染;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气泡较粘,不易破碎。
4、污泥观察:生化处理中除要求污泥有很强的“活性“,除具有很强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外,还要求有良好沉降凝聚性能,使水经二沉池后彻底进行“泥”(污泥)“水”(出水)分离。
(1)污泥沉降性SV30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体积少,沉降性好,城市污水厂SV30常在15-30%之间。污泥沉降性能与絮粒直径大小有关,直径大沉降性好,反之亦然。污泥沉降性还与污泥中丝状菌数量有关,数量多沉降性差,数量少沉降性好。
(2)污泥沉降性能还与其它几个指标有关,它们是污泥体积指数(SVI),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浓度(MLVSS)、出水悬浮物(ESS)等。
(3)测定水质指标来指导运行:BOD/COD之值是衡量生化性重要指标,BOD/COD≥0.25表示可生化性好,BOD/COD≤0.1表示生化性差。进出水BOD/COD变化不大,BOD也高,表示系统运行不正常;反之,出水的BOD/COD比进水BOD/COD下降快,说明运行正常。出水悬浮物(ESS)高,ESS≥30mg/l时则表示污泥沉降性不好,应找原因纠正,ESS≤30mg/l则表示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5、曝气池控制主要因素:
(1)维持曝气池合适的溶解氧,一般控制1-4mg/l,正常状态下监测曝气池出水端DO 2mg/l为宜。
(2)保持水中合适的营养比,C(BOD)׃N׃P=100:5:1
(3)维持系统中污泥的合适数量,控制污泥回流比,依据不同运行方式,回流比在0-100%之间,一般不少于30-50%。
五、污水一体化设备菌种培养流程?
首先向生化池内引入河水,也可用自来水(需先曝气一段时间以脱去其中的余氯),接着将适量活性污泥菌种投加到各生物池内,然后每天向池内投加适量营养物质,以让微生物尽快繁殖。
营养物质每天分两次投加,投料时间间隔为 12 小时,应均匀洒入各池体内,根据生化池的 COD 浓度来确定投加养料的多少,在此期间,COD 保持在 1000 mg/L 为宜。
在培菌过程中,应经常测定生化池中水的 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
当生化池中,污泥浓度达到设计要求,COD 不断下降时,即可认为微生物培养结束。
六、污水处理厂菌种培养要多少天?
投入厌氧菌剂后的起效时间,槽内发酵液温度≥20℃时为 7-10 天,当温度<20℃时为 12-25 天,产气的效果及降解效率与投入的发酵料数量、池内温度、菌剂使用是否得当等诸多因素有关,相同条件下,使用厌氧强化菌比不使用促进剂,产气率增加 15%以上,池容利用率提高25%以上,活性物质和矿物微量元素增加 8-15%。
反硝化细菌按照1:6比例和水溶解,投加到缺氧段池体中,添加500ppm的葡萄糖,搅拌培养,经过12小时,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并进行繁殖,达到活跃状态。
七、菌种培养方法?
1、菌房。在种植菌子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准备好菌房的建设,而现在比较常见的菌房也就是大棚搭建。菌房一般会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但总体要比较平坦,周围比较空阔,通透性好。大棚要选用散射光材质的,地面需要用水泥修葺,这样方便冲洗。在菇房内要设好菇床,可木制、可铁制、还可砖砌。最后就是要留有窗户或者是卷帘,这样可以增强通透性。
2、养料。菌子种植养料的配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养料的主要成分是家畜粪便、麦草、麸皮、稻草、玉米杆等,一般在七月份左右的时候开始进行养料的堆制。我们需要粪便晒干、其他的材料需要切断,然后混合适量的石膏,用水或尿浸透,再按照一层草料一层粪便的堆起来进行发酵。一般每隔三四天就需要翻一次堆,大概半个月后就差不多可以了。
3、消毒。养料堆制完成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将菌房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杀菌,然后将养料搬入菌房中,在菌床上铺好。然后将菌房的门窗关闭,将室内的温度调高到六十度左右,三个小时之后,将温度调低到五十度左右,维持这个温度一周,让养料彻底的发酵。而且在这个发酵的过程中,还能对养料进行消毒杀菌,使养料中留下来的都是有益的微生物,这对菌子的生长有很大好处。
4、接种。等到养料的温度降低到二十五度左右的时候,这时就可以进行菌子接种了。我们要将养料在菌床上整平,每个菌床上养料的厚度要达到十五厘米左右。然后采用的穴播的方式进行接种,每株间的间隔大概是十厘米左右。如果想要提高它的发菌速度,那么可以尽量播密一些。接种之后需要保持养料的湿度,并且要增加菇房的通透性。最后将细肥土均匀的覆盖在养料上面,即可等待发菌。
5、采收。采收关系到菌子的产量和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分管理和温度管理。我们要保持养料的湿度,在出菌初期湿度一般是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后期慢慢的恢复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即可,在浇水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少量勤浇的原则。出菌房在发菌期间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十度到十八度左右,在出菌期将温度调高到二十到二十八度左右,这样可以加快出菌的速度。等到菌子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采收了。
八、怎样进行菌种培养?
将保藏状态的菌种放入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逐级扩大培养得到纯而壮的培养物,即获得活力旺盛的、接种数量足够的培养物。菌种发酵有一般需要2-3代的复壮过程,因为保存时的条件往往和培养时的条件不相同,所以要活化,让菌种逐渐适应培养环境。菌种经过冷冻干燥后,生长延迟期较长,需连续两次继代培养才能正常生长。
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每萌发一次即为一代,因此,当原始菌种复溶并转至新培养基内生长,即认为已传代一次,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的菌种为第0代,冷冻干燥的原始菌种开启后转种为第1代,直到第3代为工作菌种。菌种的传代次数(自原始菌种冻干粉起)不得超过5代。直接从冻存摇的菌甘油放了不少可能会抑制菌的生长,活力差,而且多余的甘油对细菌生长不利,经划板的菌株活力好,可以挑菌摇菌提质粒或者做表达用。
微生物试验培养放大一般强调单一菌落来源,这样是为了保证样品的均一性。所以先挑1个单菌落于50ml的液体培养基中小锥形瓶中,然后将这1瓶中的分到4个200ml的大锥形瓶中继续扩大培养。
欣贝莱~周
九、怎样培养蘑菇菌种?
分离培养 这是通过将蘑菇菌种进行母种分离来实现的第一步培养步骤,一般来说,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方式。 根据蘑菇的特性,我们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共同培育交配,然后获得优质的食用菌。
2.
接种培养 我们在上面的分离培养中已经获得了优质的母种,但是为了选出优良且高纯度的母种,使之成为可利用的原种,我们还需要培养基。 所以,一般来说,要通过菌体的接种培养,发现一些生活力强,颜色醇正,健壮有力的蘑菇菌丝用来进行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培养。
3.
培养液体种 除了质量以外,培育蘑菇菌种以及菌丝的时候也要注意产量,所以这里采用液体种深层发酵得到菌种的方式可以将产量最大化,缩短整个培育生产的周期,有效地降低成本。
十、液体菌种如何培养?
液体菌种生产与固体培养不同,是以液体做培养基,通过多级发酵培养得到菌液,发酵菌液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可直接做液体菌种。目前,液体菌种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有:
一是摇瓶培养工艺,即斜面母种→一级摇瓶种子→二级摇瓶种子→三级摇瓶种子;
二是深层发酵罐培养工艺,即斜面母种→种子罐→发酵罐→液体菌种。少量可用摇瓶震荡培养,大量的才用发酵罐通气培养。在农村庭院菇场,一般规模厂(场)及有条件的专业户都可采用摇瓶培养,这种方式培养设备简单,投资较少,技术不太复杂,有一般技术的人员均可采用,易于推广应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