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特点
1.容积负荷高,占地相对较小
2.抗冲击负荷,可间歇运行
3.生物种类多,活性生物量大
4.无污泥膨胀问题
5. 流程较为复杂
6.布水、曝气不易均匀,易出现死区
7.需定期反洗,产水率低
关于好氧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问题
当系统正常运行了您只需要投加氨氮补充的养料就可以,多少根据您废水中所含COD及氨氮的多少决定。
生物膜污水处理特征(生物膜污水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处理污水技术因为操作方便、剩余污泥少、抗冲击负荷等特点,适合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程,在工艺上有如下特征:
一、微生物方面的特征
1、微生物种类丰富,生物的食物链长
相对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载体(滤料、填料)为微生物提供了固定生长的条件,以及较低的水流、气流搅拌冲击,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增殖。因此,生物膜反应器为微生物的繁衍、增殖及生长栖息创造了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除大量细菌以及真菌生长外,线虫类、轮虫类及寡毛虫类等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还可能出现大量丝状菌,不仅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还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
另外,生物膜上能够栖息高营养水平的生物,在捕食性纤毛虫、轮虫类、线虫类之上,还栖息着寡毛虫和昆虫,在生物膜上形成长于活性污泥的食物链。
较多种类的微生物,较大的生物量,较长的食物链,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和单位体积的处理负荷,也有利于处理系统内剩余污泥量的减少。
2、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有利于不同功能的优势菌群分段运行
由于生物膜附着生长在固体载体上,其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污泥泥龄)较长,在生物膜上能够生长世代时间较长,增殖速率慢的微生物,如硝化菌、某些特殊污染物降解专属菌等,为生物处理分段运行及分运行作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适宜的条件。
生物膜处理法多分段进行,每段繁衍与进入本段污水水质相适应的微生物,并形成优势菌群,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效率。硝化菌和亚硝化菌也可以繁殖生长,因此生物膜法具有一定的硝化功能,采取适当的运行方式,具有反硝化脱氮的功能。分段进行也有利于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二、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1、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生物膜反应器内有较多的生物量,较长的食物链,使得各种工艺对水质、水量的变化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对毒性物质也有较好的抵抗性。一段时间中断进水或遭到冲击负荷破坏,处理功能不会受到致命的影响,恢复起来也较快。因此,生物膜法更适合于工业废水及其他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
2、适合低浓度污水的处理
在处理水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载体上的生物膜及微生物能保持与水质一致的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污水浓度过低会影响活性污泥絮凝体的形成和增长的现象。生物膜处理法对低浓度污水,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正常运行时可使BOD5为20~30mg/L(污水),出水BOD5值降至10mg/L以下。所以,生物膜法更适用于低浓度污水处理和要求优质出水的场合。
3、剩余污泥产量少
生物膜中较长的食物链,使剩余污泥量明显减少。特别在生物膜较厚时,厌氧层的厌氧菌能够降解好氧过程合成的剩余污泥,使剩余污泥量进一步减少,污泥处理与处置费用随之降低。通常,生物膜上脱落下来的污泥,相对密度较大,污泥颗粒个体也较大,沉降性能较好,易于固液分离。
4、运行管理方便
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是附着生长,一般无需污泥回流,也不需要经常调整反应器内污泥量和剩余污泥排放量,且生物膜法没有丝状菌膨胀的潜在威胁,易于运行维护与管理。另外,生物转盘、生物滤池等工艺,动力消耗较低,单位污染物去除耗电量较少。
生物膜法的缺点在于滤料增加了工程建设投资,特别是处理规模较大的工程,滤料投资所占比例较大,还包括滤料的周期性更新费用。生物膜法工艺设计和运行不当可能发生滤料破损、堵塞等现象。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