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技术是怎么回事?
一、固碳技术是怎么回事?
森林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显著的固碳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据估算,陆地碳汇中约有一半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中国森林储碳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约为43.8亿吨,在最近20年,中国森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明显增强,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47.5亿吨。但我国森林的平均碳密度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际储碳量也只达到潜在的植物储碳量的一半左右,固碳潜力还很大。
草地作为陆地植被巨大的碳库,在减少和固定二氧化碳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将首先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天然草地覆盖了几乎20%的陆地面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大国,草地碳库蓄碳量将是十分可观的。从1980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从1.8%提高到了2.01%,平均每年提高0.014%,但仍具有很大的固碳潜力。假设采取综合措施,有望在30年内使土壤有机质提高30%~40%,仅耕地一项的固碳,就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总和。
与会专家建议,我国陆地植被的固碳能力巨大,可为温室气体的减排提供重要保障。在保护天然林和天然草地的同时,应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建设稳产高产的人工草地,实施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边际土地发展生物质能。我国具有先进的选种、育种技术,今后还应从提高植物生产力和固碳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草种和树种的培育,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保障。
o(∩_∩)o
二、什么叫土壤碳动态
土壤碳库是储量仅次于海洋的第二大碳库。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在人类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将如何响应这些变化?其调控机理是什么?温度,水分,大气CO2浓度,微生物活动,根系呼吸…………
三、自然界固定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吗? 生物质燃料的使用将打破二氧化碳的平衡?
你肯定知道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一种岩石,叫做石灰岩。这种岩石大多是在大海中(地质学中叫做海相沉积)以化学沉积的方式形成的(也有在溶洞中沉积形成,比如石钟乳、石笋,钙质泉华),在华北(比如太行山地区)这种沉积物厚达数公里,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广泛(只要有水泥生产厂的附近必定有石灰石矿)。这种物质的形成过程就会起到固碳作用,如,从硫酸盐转化为碳酸盐。
与上述这种巨大规模相比较,亚马逊流域热带丛林的固碳作用几乎可以归为零。因为当一个植物生态系统发育成熟后(生物生产量和死亡分解达到平衡时),其放出的氧气与植物死亡分解以及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没有氧气的净释放量,换句话说固碳作用也就为零。
换个时间尺度分析,目前世界上的氧气的净释放源主要还是海洋(深海),海洋中的藻类物质生存发展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死亡的藻类会沉降到洋底(3000米以下),在这种环境下各种生物活动相对较弱,分解和释放二氧化碳的能力被大大压缩,最终会形成有机沉积物被固结到大洋深处。这是目前地球固碳(净值)的主要方式。
与地球表面的植被生物量的产出规模相比,海洋藻类生物量产出规模要大3-4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大几千倍,地表人类活动(比如生物质燃料的使用)对地球二氧化碳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化石燃料的使用相对而言则影响较大(二氧化碳的净释放),但影响程度对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目前还很难有个统一的观点。当然从负责任的角度,为强化人们的环保责任意识,在各类宣传中普遍存在的“矫枉过正”的做法,应该说正面意义更大一些,“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要强一些。
观点仅供参考,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教。
祝好。
四、森林碳汇的基本概念
森林碳汇
“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由此形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简称“碳汇”)。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地管理来提高固碳潜力,所取得的成效抵消相关国家的碳减排份额。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说起碳汇,要先提到全球气候变暖,提到二氧化碳的增加。这就要说到碳源,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另外,工业生产、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它们都是主要的碳排放源。这些碳中的一部分,累积在大气圈中引起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打破了大气圈原有的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碳汇中。
通俗地说,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资料说,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