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报告编制规范最新版全文 环境监测报告编制规范最新版全文下载
一、稳评报告编制规范?
一、标题部分:要求即全面又具体、简洁,标题在表达所评事项时使用全称。
二、项目概况:
评估事项的基本情况。对评估事项总体情况进行概要介绍,包括事项预期评估时间、规模、投入、涉及地区、实施时间等。
三、主体部分:
对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分析。主要是在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听证会、问卷调查、公示公告、民意测评等方式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全面分析。
四、项目风险预测:
重大事项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预测。对重大事项的出台实施可能会带来的各种稳定风险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梳理出不同的矛盾类型,研判矛盾的激烈程度,预设对评估事项出台或实施将会出现的不稳定情况。
五、项目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方案):
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应对措施。针对研判分析预测所列矛盾或不稳定因素,成立化解处置领导小组,制定好维稳工作预案,提出化解建议,拟定解决的措施。
七、结论部分:
根据分析评估结果,确定评估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及实施意见。
八、相关资料:
如土地证、征地拆迁或租赁协议及调查问卷、公示公告等印证资料。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规范大概是这样的,就是说总的说明这个研究报告的背景,研究报告的必要性,研究专题的概括,研究的编制依据。
还要分析发展前景,竞争情况的分析,市场的分析,推广的分析。
还要有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建设的条件以及技术方案,用工方案,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方案等。
三、编制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规范有哪些?
1、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格式规范。
2、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资料,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核对的基础上,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3、审计组组长应当对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组长均不得将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隐瞒不报。
4、审计报告应当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并由审计组组长定稿,按照规定及时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5、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及时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提出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六十日。
6、审计组所在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及审核意见提出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代拟稿,连同审计报告及审核意见报送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复核。扩展资料审计报告的特点:1、它是根据审计过程所搜集的证据,经过去伪存真,而后编写的,因此,是一份有根有据的审计工作总结。2、根据审计证据,以审计机关或审计专家的身份作评语,它是一份能起公证作用的证明书。3、根据审计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合法的建议。
四、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及《放射环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司组织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确定了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辐射污染源监测、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监测以及辐射设施退役、废物处理和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项目、监测布点、采样方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规定了监测报告的编写格式与内容等。
五、环境监测采样技术规范?
答:环境监测采样技术规范: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六、风险报告编制流程?
1,编制的目的。
2,风险辨识与评估。
3,编制的法律法规依据。
4,风险的预防措施。
5,化解风险的技术方法。
6,正确认识风险会造成灾害,提高对风险的认知,保证安全。
七、预算报告编制基础?
(一)企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的基本编制依据、所采用的基本假设及其论证依据。 (二)企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所选用的会计制度与政策,例如,对于《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需说明是否考虑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三)年度财务预算报表的合并范围说明,未纳入及新纳入年度财务预算报表编制范围的子企业名单、级次、原因以及对预算的影响等情况。
八、竣工报告由谁编制?
承包单位
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就是所在的单位)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由承包单位编写并报送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预验收,发现问题后监理单位会要求承包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告单,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可生效。
九、入河排污口验收报告编制规范?
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建设单位开展自主环境保护验收指南 ,并按照所属行业技术规范进行编制验收报告。
十、防护指南最新版全文?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引
(一)门急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二)住院病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三)手术部(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四)消化内镜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五)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六)儿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七)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八)眼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九)耳鼻喉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口腔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一)医技科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十二)血液净化中心(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引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应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2009)和《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号)的要求。
(二)医疗机构应进行个人防护全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新冠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
(三)降低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隔离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及缓冲间,有条件的可设置负压病房;普通病区设置过渡病房(室),收治待排查患者。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标准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做好诊区、病区(房)的通风管理,根据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的暴露风险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具体如下:
1.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防渗隔离衣。
3.可能出现呼吸道暴露时,戴医用外科口罩。
(五)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接诊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WS/T311)选择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或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严格落实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等隔离要求。
(六)在新冠肺炎流行中高风险地区,按照接触新冠肺炎风险,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增加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在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增加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暴露风险的差异,根据有关文件要求选择防护用品,并根据风险评估适当调整,做到以下防护:
1.一级防护:预检分诊点,普通急诊留观区,门诊,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区,医务人员医学观察区,隔离病区的潜在污染区工作人员,以及进行普通患者手术,非新冠患者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外的安保、保洁、医疗废物转运等工作人员;一级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
2.二级防护: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内,隔离重症病区,疑似及确诊患者影像检查及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对新冠病区物品回收、清点及清洗时,疑似及确诊患者转运、陪检、尸体处置时,为疑似或确诊患者手术,新冠核酸检测时采用二级防护措施。二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3.三级防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手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可采用三级防护;为疑似或确诊患者实施尸体解剖时采用三级防护。三级防护主要防护用品:正压头套或全面防护型呼吸防护器、穿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鞋套等。
(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八)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实施手卫生,戴手套前应当洗手,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当立即流动水洗手。
(九)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二级防护)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
1.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换工作鞋袜,认真洗手后依次戴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2副)、鞋套。
2.医务人员离开隔离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第一脱摘区,手卫生后,依次脱摘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鞋套、外层手套分置于专用容器中,之后手卫生。
(2)在第二脱摘区脱去医用防护服、内层手套、靴套,手卫生后,脱去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手卫生后,换医用外科口罩进入清洁区。
(3)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4)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十)严格执行锐器伤防范措施。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
二、清洁与消毒指引
(一)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1.遵循原则
严格遵循《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通用要求》(GB 27952-2020)《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2)《关于全面精准开展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号)等文件要求。
2.感染防控要点
(1)加强日常环境物体表面清洁和消毒工作,消除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的传播隐患。
(2)按照单元化操作的原则,强化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3)严格执行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制度,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应先去污,再实施消毒;消毒可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
(4)物体表面擦拭宜采用有效消毒湿巾,也可使用超细纤维抹布;地面清洁消毒宜使用超细纤维地布;清洁工具做到分区使用(如采用机械热力清洗消毒的可统一使用),保持清洁工具清洁与干燥,宜集中机械热力清洗、消毒与干燥。使用过的或污染的保洁工具未经有效复用处理,不得用于下一个患者区域或诊疗环境,防止发生病原微生物交叉污染。
(5)预防消毒与随时消毒相结合。医疗区域预防消毒至少1次/天,中高风险区域至少2次/天;有明显污染随时消毒。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增加消毒频次。
3.终末清洁与消毒
(1)患者一旦出院或转科,应立即对病房或患者区域进行环境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
(2)应有序实施以“床单元”为单位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从医用织物到环境物体表面,先清洁、后消毒,从上到下,从相对清洁物体表面到污染物体表面,清除所有污染与垃圾。可搬离的医疗设备与家具,应在原地实施有效清洁与消毒后,方可搬离。
(3)消毒可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有明显污染时先去污染再消毒。
(4)必要时可采取强化的终末消毒措施,即可以在上述清洁与消毒措施基础上,采用过氧化氢汽(气)化/雾化消毒,或紫外线辐照设备消毒,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方法,按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消毒。
4.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接触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1)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时,在患者离开该环境后,应对患者所处周围环境的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消毒可选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至少作用30分钟,或采用同等杀灭微生物效果的消毒剂。如为留观病房则每日消毒不得少于2次。
(2)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或使用具有吸附消毒一次性完成的消毒物品。
(3)保持环境清洁、整齐。
5.注意事项
(1)遵循“五要、六不”原则。“五要”,即:隔离病区要进行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医院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物体表面要增加消毒频次;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要加强清洁消毒;垃圾、粪便和污水要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要做好个人手卫生。“六不”,即: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不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不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不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进行预防性消毒。合理使用消毒剂,科学规范采取消毒措施,同时避免过度消毒。
(2)使用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剂量、作用时间和注意事项参考产品使用说明。
(3)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腐蚀性很强,对人体也有刺激,配制消毒液、实施环境清洁消毒措施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