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可追溯农业
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感知设备,实时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网络实现对认知对象的识别与监控。
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指根据生产目标,进行精准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业资源。
物联网平台采用数据、服务、业务和表现分离的多层设计理念,以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基础,以专业的数据服务模块为支撑,实现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同时融合当前完备的安全、权限管理体系,保证平台的稳定和安全可靠运行,充分考虑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在各种终端设备上以多种形式展现。
广东地区有许多示范园区,广州市健坤网络科技做得很不错。
如果有采样点坐标和污染浓度怎么用gis测定污染范围和土方量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4采样准备
4.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4.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4.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采样器具准备
4.4.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采样用车辆
4.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见表4-1。监测频次原则上按表4-1执行,常规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降低监测频次,但不可低于5年一次,选测项目可按当地实际适当提高监测频次。
表4-1 土壤监测项目与监测频次
项目类别 监测项目 监测频次
常规项目 基本项目 pH、阳离子交换量 每年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重点项目 镉、铬、汞、砷、铅、铜、锌、镍
六六六、滴滴涕
特定项目(污染事故) 特征项目 及时采样,根据污染物变化趋势决定监测频次
选测项目 影响产量项目 全盐量、硼、氟、氮、磷、钾等
每年监测一次
农田在夏收或秋收后采样
污水灌溉项目 氰化物、六价铬、挥发酚、烷基汞、苯并[a]芘、有机质、硫化物、石油类等
POPs与高毒类农药 苯、挥发性卤代烃、有机磷农药、PCB、PAH等
其他项目 结合态铝(酸雨区)、硒、钒、氧化稀土总量、钼、铁、锰、镁、钙、钠、铝、硅、放射性比活度等
5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5.1“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5.2布点方法
5.2.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5.2.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图5-1 布点方式示意图
5.3基础样品数量
5.3.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
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示例:
某地土壤多氯联苯(PCB)的浓度范围0~13mg/kg,若95%置信度时平均值与真值的绝对偏差为1.5 mg/kg,s为3.25 mg/kg,初选自由度为10,则
N =(2.23)2(3.25)2/(1.5)2 =23
因为23比初选的10大得多,重新选择自由度查t值计算得:
N =(2.069)2(3.25)2/(1.5)2 =20
20个土壤样品数较大,原因是其土壤PCB含量分布不均匀(0~13 mg/kg),要降低采样的样品数,就得牺牲监测结果的置信度(如从95%降低到90%),或放宽监测结果的置信距(如从1.5 mg/kg增加到2.0 mg/kg)。
5.3.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可变为:
N=t2CV2/m2
式中:N为样品数;
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
CV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可取50%。
5.4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6.2.2.2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6.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6.4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6.5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6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6.1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
6.1.1采样单元
采样单元的划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一般以土类为主,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以土类和成土母质母岩类型为主,省级以下或条件许可或特别工作需要的土壤环境背景值监测可划分到亚类或土属。
6.1.2样品数量
各采样单元中的样品数量应符合“5.3基础样品数量”要求。
6.1.3网格布点
网格间距L按下式计算:
L=(A/N)1/2
式中:L为网格间距;
A为采样单元面积;
N为采样点数(同“5.3样品数量”)。
A和L的量纲要相匹配,如A的单位是km2则L的单位就为km。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减小网格间距,适当调整网格的起始经纬度,避开过多网格落在道路或河流上,使样品更具代表性。
6.1.4野外选点
首先采样点的自然景观应符合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的要求。采样点选在被采土壤类型特征明显的地方,地形相对平坦、稳定、植被良好的地点;坡脚、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的地点不设采样点;城镇、住宅、道路、沟渠、粪坑、坟墓附近等处人为干扰大,失去土壤的代表性,不宜设采样点,采样点离铁路、公路至少300m以上;采样点以剖面发育完整、层次较清楚、无侵入体为准,不在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土被破坏处设采样点;选择不施或少施化肥、农药的地块作为采样点,以使样品点尽可能少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在多种土类、多种母质母岩交错分布、面积较小的边缘地区布设采样点。
6.1.5采样
采样点可采表层样或土壤剖面。一般监测采集表层土,采样深度0~20cm,特殊要求的监测(土壤背景、环评、污染事故等)必要时选择部分采样点采集剖面样品。剖面的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2m。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和底土分两侧放置。
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
对B层发育不完整(不发育)的山地土壤,只采A、C两层;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善的土壤,在表层5~20 cm、心土层50 cm、底土层100 cm左右采样。
水稻土按照A耕作层、P犁底层、C母质层(或G潜育层、W潴育层)分层采样(图6-1),对P层太薄的剖面,只采A、C两层(或A、G层或A、W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