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规定?
一、全市各级地方国家机关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创新引领,探索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着力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尽快使全市营商环境得到较大提升。
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进行细化,明确责任部门、建立责任清单,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健全统一的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发挥社会专业评估机构作用,推动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和营商环境“红黑榜”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三、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加快“一门、一网、一次”改革,实行政务服务“一网办”“掌上办”“一次办”“帮您办”和“跨省通办”。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应用。
四、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完善投资审批制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多规合一”进程,全面开展区域评估工作。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联审联办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类事项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提高审批效率。探索创新投资审批服务模式,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五、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依法依规实施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实施综合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涉及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经营活动以包容审慎的方式实施监管,切实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为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信息数据支撑。进“12345”便民服务热线整合工作,实现“一号响应、一号对外”。全面推行电子招投标,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收费一律取消。推进公共资源高效公平配置,切实降低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及物流等生产要素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中介服务网建设,提升涉企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八、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范行政执法。制定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完善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推行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大对随意执法的查处力度,避免多头执法,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九、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市场主体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和公民财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方式,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对品牌信誉和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持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商业银行落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切实解决企业“首贷难”“续贷难”问题。建立健全“政银企”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对依法作出政策承诺未兑现落实的,要建立清单和台账逐项兑现,不得以政府换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理由毁约。建立拖欠企业账款行为约束惩戒机制,加大对拖欠企业账款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政企双向沟通互动平台,制定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十二、全市各级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要依法履职,对损害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零容忍”。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提高涉营商环境案件办理效率,切实解决已判决案件执行难问题。进一步规范执法司法活动,加强司法保护。办理涉企业案件要落实“少捕”“少押”“慎诉”的司法理念,依法慎重适用涉财产强制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办案活动给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完善企业依法破产清算与重整机制,提高破产审理效率。
十三、各类市场主体及经营者应当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积极营造全社会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效。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