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新课堂?
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感叹:“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其实,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知识有内在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做一把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炬,以自身的魅力和修养构建和谐艺术的语文新课堂。
一、勾画诗意课堂
王菘舟老师说课堂有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每次听名师上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把自己诗人般的气质与课堂融合在了一起,整堂课浑然天成。如余映潮老师教学《说屏》一课。整堂课他宛如一个智慧的长者,微笑着倾听学生的回答,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他那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幽默的应变,都让人感觉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我播放着悠扬的音乐和西湖美景图片,让学生自己吟诵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就这样,上课伊始,我们就进入了青山绿水、长堤翠柳营造的诗情画意之中。我随即引入课题:冬天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于是,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起领略文中的冰雪世界,感悟作者张岱孤独傲然的心灵。如此,学生不仅对课文印象深刻,也接受了美的熏陶。
二、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乐读善悟
让学生乐读,就是要让阅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地、真正地读。七年级上册有一篇泰戈尔的《金色花》,语言优美,篇幅短小,很适合初一的孩子朗读。于是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并有意选了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她读时声音细小,后排的学生听不到,嘘声一片。这个学生脸色通红,头埋得低低的。而我却表扬了她:“声音好听,读得很流畅。”在我的鼓励下,她又用较大的声音读了一遍,并且读出了感情。就这样,这名学生有了信心,从此不再排斥当众朗读。
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才会主动去悟。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精妙的思想通过浅层次的阅读和教师讲解是无法呈现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就是“悟”。但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深入感悟。如读《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佳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描写和国画中的“白描”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了一幅表现课文内容的白描图画。这样,不必教师多说,学生自己就能有所体会。
三、结合教师特长,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的特长不仅指教学方面的特长,也指其他方面的特长。特长能增添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增强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有的教师板书设计丰富多彩,有的教师语言风趣机智,有的教师多媒体使用纯熟。这些都是教学基本功的延伸,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我校一名教师擅长朗诵,声音激昂有力,情感充沛。在她的影响下,班里的学生纷纷练习,进步很快,语文成绩也随之提高。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其他特长如善唱歌、会乐器、懂摄影、爱美术等。这些都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特长的展现活跃气氛,与学生多沟通,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都喜欢多才多艺的教师,教师可以与学生聊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验,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四、关注学生特点,做好教学加减法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虽然我们的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优秀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对其有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加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当加入一些拓展训练、能力展示等。如课前开展“三分钟演讲”“名言解读”,课堂上进行“小小剧团表演”“记者招待会”,课下举办手抄报、朗诵、书法比赛等。这样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讲读课文之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延伸,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减法就是精简一些烦琐或者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教学中心更加突出、明晰,提高学习效率。
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可以是一段悠扬的音乐,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要注意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文化修养影响学生,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语文新课堂。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