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监测 > 正文内容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024-05-19 05:02:55环境监测1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⑴、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⑶、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承转]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的桥梁和纽带。 举例 1、(正常年份,由于东南信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西流动,秘鲁沿岸海区上升流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2、 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反常年份,东南信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上升流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归纳]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3、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干旱少雨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 [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试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源头在这里。由于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青藏高原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亚洲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怎样说明?

1)亚洲由于具有广大空间,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这就使亚洲首先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齐全的纬向自然带。而且亚洲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宽广的北极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具有世界上分布比较分散的赤道雨林带。

  (2)亚洲由于构造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汇聚,内陆距海遥远,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纬向自然带的分布,有显著干扰和破坏,使上述纬向自然带仅在北亚—东亚—东南亚的序列之间表现典型,且只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表现为世界性自然带;而东亚—中亚—西南亚之间,则以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占主导,它们的自然带结构与纬向发生很大变型,表现为由内陆荒漠、半荒漠向外经草原、森林草原而到外围的森林带,呈非纬向的环状排列;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更具有垂直自然带结构。这样,亚洲自然综合体的第一级划分,就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中亚和北亚。这种划分,反映出亚洲地理环境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两者兼容并包、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

  (3)亚洲自然地理环境在第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各大区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出21个自然地理副区。每一大区或副区都各有其自然地理的相对一致性,而各大区或副区之间,也都各有其独特性或区际差异性。如北亚大区的区域分异纬向地带性最为典型,景观的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区域分异是在南北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出东西差异。中亚大区与同纬度的东亚大区之间的区域分异,非纬向地带性比较明显,景观的东西变化大于南北变化。从亚洲整体来看,东亚大区本身既是体现全洲性南北纬向地带性差异的一环,也是体现全洲性东西非纬向地带性差异的一环。至于亚洲大陆东西延展很宽广的亚热带,非纬向地带性(主要是由于海陆影响和地形差异)最为典型,这里是世界上非纬向地带性分异单位最多的地带。

四、肯尼亚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位置:肯尼亚582,646万平方公里,地跨赤道,东与索马里为邻,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共和国接壤,西与乌干达交界,南与坦桑尼亚相连。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

地形特征: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

五、云南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云南简称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 21°8'32" - 29°15'8" ,东经 97°31'39" - 106°11'47"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省东西最大横距 864.9 公里 ,南北最大纵距 990 公里 ,总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1 %,居全国第 8 位。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越南、老挝毗邻,东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相连,北部同四川省为邻,西北部紧倚西藏自治区。国境线长 4061 公里 ,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云南有 8 个边境地州, 26 个边境县,已开通 11 个国家级口岸、 9 个省级口岸和近百条边境通道,与周边国家乃至东南亚、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交往便捷,是中国沟通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主要陆上通道,沿边开放条件极其优越。

六、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言,地形影响生物的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地理要素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组成地理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发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造成严重影响

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整体性就是,通俗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互相作用联系。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中,比如,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水也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而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整体性是相对的,但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八、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桂林地区地质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二、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为喀斯特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气候,降水,温度和气压影响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影响岩溶作用。

生物,动植物给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和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影响岩溶作用。构造,岩层的产状和节理构造等,有利于水的垂直流动,从而影响岩溶作用。

综上。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一、是流水对石灰岩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

二、流水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加上地壳运动形成溶洞,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石笋,钟乳石等。

三、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四、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九、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

1、地势:日本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是西太平洋岛弧与海岸山脉及海沟组合的一部分。日本百分之六十八的地域为山地。因平原较少,全国很多山上都种植农作物,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2、地震带: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都在日本,在日本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近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新舄县中越地震都是里氏6级以上的强震,2011年3月11日本9.0级地震、海啸、核泄漏,受到世界各国关注。日本的温泉很多,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旅游景点;

3、气候多样性:因为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有许多种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大部分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的九州岛、四国、琉球群岛有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的岛屿夏天温暖,冬天则十分漫长、寒冷,还时常有大量降雪。而中西部地区则冬天比较干燥,很少下雪,夏天潮湿。

十、苏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2′  气候: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地形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hjjc/14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