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监测 > 正文内容

盐城属于什么地质环境?

2024-04-05 08:36:02环境监测1

盐城县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地处北纬33°07’58”~33°31’57”,东经119°41’12”~12O°23’39”之间。总面积为1720.3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508平方公里。占87.66%;水面面积212.36平方公里,占12.34%。全新世以来,古境域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的海陆演变过程。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后,成陆速度加快,范公堤以东形成广阔的滨海平原,以西则形成低平的里下河平原。盐城县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14.2℃和1005.5毫米。县境河流交错,有流域性大型骨干河道10多条。西境水网密集,湖荡面积较大。但时有自然灾害侵袭,尤以旱涝灾害威胁较大。县境土类,有水稻土、盐土、潮土、沼泽土4类,其中水稻土分布面积最广,占耕地面积的71.87%;盐土次之,占耕地面积的27.50%。由于长期开发,土壤得到改造,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地质地质构造县境地处扬子准地台的苏北拗陷带。此构造单元,是在震旦系到中生界三迭系海相、陆相交替沉积的基础上,发生于燕山运动的断拗,一直延续到现代。自燕山运动以来,苏北平原是一个持续沉降区,新生代沉积物总厚度一般达2000~3000米,断陷中心部分最大厚度可达6000米。盐城县处于该断陷区的中部。燕山运动对苏北平原地质构造有着显著的影响,产生许多北东方向的断裂和褶皱,其中断裂是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因沉降幅度大小不一,平原北部为盐阜拗陷,南部为东台拗陷,两拗陷间为建湖隆起带。古县境处于两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其特点是:盐阜拗陷在北纬33°25’~34°N之间,位于阜宁、射阳、盐城3县,南至盐城县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迭置于北东向构造之上。自南而北,可进一步划分为盐城凹陷、中兴灶凸起及射阳凸起,广泛分布着下第三系三垛组。在阜宁东部及射阳河口,有少量下第三系阜宁群分布,临海农场附近有二迭系及三迭系分布。上覆松散层厚600~1500米,盐城附近最厚,向北逐渐变薄。第四系浮土覆盖厚度为100~300米。建湖隆起在北纬33°10’~33°25’,南沿伍佑——方强一线展布,呈北东东向,向海域后有向南偏转之趋势.至大丰县龙王庙一带便渐向东倾没,海岸带从其东部倾没端通过。它为中生代隐伏构造带,对晚白垩系及第三系沉积有一定控制作用。大部分地段分布二迭系及白垩系,东部主要为下第三系三垛组,上覆松散层厚达1100~1400米,第四系覆盖层厚为50~200米。上述次一级的拗陷与隆起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后期构造力的影响(包括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拗陷部分屡次沿着北东方向的断裂不断下陷,以第三纪最为明显。因此,盐阜拗陷区内有厚达数千米的第三纪沉积层。第三系沉积物主要是河湖相堆积物,夹有大量的有机物质。由于沉积层厚度大,中下部沉积物受压发生岩化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变成黑色、灰黑色的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并夹有油页岩。后期断裂作用虽仍有活动,但大多沿老断层产生位移,强度不大,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构造条件。第四纪地层第四纪时期,苏北平原仍以沉降为主。沉积物厚度一般达125~300米之间,县境为200米左右。由于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内沉积环境发生过几次变化,沉积物岩相也有明显的差异。中下更新统厚度50米左右,为灰绿、黑色粘土及灰黄、深灰色中细砂砾层,有铁锰质结核和钙结核。砂层的粒度由下向上逐渐变细,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差,呈半棱角状。底部含有石英细砾石,呈浑圆状。串场河以东地区属海相沉积层,含有海相瓣腮类化石。上更新统厚度约100米,底部为褐色粉细砂,具有交错层理,表面见有小孔。中上部为土黄、灰黄、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夹薄层砂土,见有植物碎片。这里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河间低地,为湖相沉积。串场河以东为浅灰、灰色亚粘士及粉砂夹灰色粘土。砂为石英细粒,含有较多的海相介壳碎片,属滨海相沉积。本层之顶部可见到5~10米厚的棕黄、灰绿色粘土,含有淡水贝壳,为陆相沉积。全新统厚度约50米,为灰黑、棕黄色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夹灰黑色亚砂土及灰白色粉砂层。在亚粘土中,含少量铁锰结核及钙结核、海相有孔虫及咸淡水交汇的动物群蛏子,属泻湖相沉积。串场河以东,为棕黄色、褐黄色亚粘土夹淤泥。亚沙土中层面粉砂发育,局部具迭瓦状结构。下部是灰黄色、微紫色亚砂粘土,属滨海沉积。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hjjc/142579.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中国对世界生态环境的贡献论文?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