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关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历程?
1.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物质中寻找实在,创立了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罗素说“哲学从泰勒斯开始”,泰勒斯则认为水是万物的本质(始基、实体)。
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产生的基础即所谓的直观性思维,其基本方式为对于经验所及的对象直接以表象把握之,而对于超出直接经验范围的对象则将其还原为直接表象而把握之。
这些哲学家们以人类自身去类比宇宙,即宇宙被想象为一个巨大的生命有机体。生命现象的许多因素都离不开水,所以水被泰勒斯认为是万物的实体,它携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雅典学派兴起以后,形而上学就代替了这种朴素自然哲学。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这种自然观将世界的本质还原为了纯粹的质料因,将其视作自在存在不需解释和规定的。
亚氏批评其在陈述物质现象与其生成消灭原因时遗弃了动因,换句话说,亚氏认为自然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无需外力推动的过程,而更像是雕塑家雕刻雕塑的过程,其中包含质料、形式、目的、动力诸因素,“雕像的质料因就是大理石,形式因就是要塑造的这座像的本质,动力因就是凿子与大理石相接触,而目的因就是雕刻家心目中的目的。
不动的推动者(即神)可以看作是一种目的因:它为变化提供了一个目的,而那本质上就是朝着与神相似的一种演化”。总所周知,亚氏的关于“神”的论证是中世纪神学的重要依据。
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丹皮尔说“圣保罗(Saint Paul)拯救了基督教,他使基督教没有变成一个注定要很快消灭的犹太教教派,并且把它当做一个世界性宗教来加以宣传。在这个宗教生长起来和传布开来的时候,它和希腊哲学发生接触,早期教会的神父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这个哲学与基督教义结合起来。”
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把基督教义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和科学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理性知识体系,亚氏的“神”作为创造自然界的神圣的工匠成为基督教的上帝,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然是上帝的造物。
但随着近代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构成了欧洲人每日生活的特征,创造和实用机械系统的的经验成为欧洲人一般意识的一部分,这种类比自然而然的使人们将自然看作是一部巨大、精巧的机械系统,上帝就如同钟表匠之于钟表,自然最多是上帝给与第一推动的机器,上帝的其它神圣地位被取消了。近代哲学就在这种暧昧的关系中将神学自然观以无神论的方式接受下来。
当时的人们发现整个自然界都符合牛顿力学原理,自然科学有能力解释万事万物,人们满怀信心的去钩织一副完整的自然界图景,然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导致了经典力学神话的破灭,人们感到无比惊恐与失落,机械论自然观也开始动摇。
相对论取消两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取消了某一绝对观察者的特权;量子力学证明了不能排除观察者对对象的影响,自然界绝不是鼓励的存在,任一事物的性质都包含了其它事物的影响,没有什么固有的、不变的性质。至此,无神论自然观与上帝不再暧昧。
3、走向实践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是实践论。实践论的要素是什么?答案是人化与能动性。
旧唯物主义,如洛克的白板说,忽略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性否定作用,康德的“眼镜说”则将认识是主体围着客体转的“地心说”观点逆转过来,让客体围着主体转,即自在之物通过主体先天统觉这幅眼镜以形成主体的现象和意识,我们眼中的自然是被我们能动性的加工过的,即人化过的,人类理智永远不会达到自在之物。
然而作为康德眼镜说眼镜的先天统觉是纯主观且非现实实践性的,黑格尔对此作了一番长篇大论后陷入自我矛盾,马克思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即给康德眼镜的对自在之物的主体综合加工活动加入了现实的能动性,从而变成人类以工具体系对于外部感性质料的实际综合,即实践。
实践是什么呢?“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就是对于外部世界的否定作用”。人类将“自在自然提升为人化自然,把杂多纷乱的外部世界整合为合目的的存在”,即人类“否定外部世界的不合目的性,以人类存在为同一性的基础,把外部世界整合到人类存在这一大系统中来,构成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新的世界秩序。”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