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1.标号:在相同的容器上分别贴上标号1、2、3。
2.放纸巾:在三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大小相同的纸巾。
3.放种子:三个装置中分别放入等大的、完整的种子各10粒。
4.设置对照实验:1号装置倒入适量的水(浸湿纸巾即可),2号装置不倒水,3号装置倒入过量的水(将种子浸没)。
5.在1号装置上贴上对照组的标签,实验完毕。
二、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背景?
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种子不处在休眠期。实验背景要分两组进行,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三、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五组?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的。
四、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记录详细过程?
一、实验原理:探究种子萌发的需要条件
二、实验步骤
(1).准备绿豆种子30粒。四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一个小勺,八张餐巾纸,四张标签纸和胶水。
(2).在四个标签上分别写上1、2、3、4,分别贴在罐头瓶上。将四个罐头瓶放倒,每个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用小勺在1号瓶撒一些种子,将瓶盖拧紧。
(3)分别向2号瓶和3号瓶中洒一些水,使里面的纸变得潮湿。用小勺向4号瓶倒较多的水。
(4).分别向1.2.3.4号瓶上 撒7~8粒种子
五、中考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氧气?
中考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氧气。1.种子萌发需要经历水吸收,放出胚芽后,进行呼吸作用,将能量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没有氧气,呼吸作用就无法进行,种子也就无法萌发生长。2.在常规的种子萌发实验中,如加热或接触不良气体等去氧实验,对比去氧实验和正常实验的种子萌发率和速度,正常实验肯定优于去氧实验,也就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氧气。种子萌发实验还可以通过其他改变控制变量,如增加发芽温度、减少水分等因素,来观测种子萌发的影响,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
六、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如下:
1、充足的水分 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一系列酶的活动,开始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种子吸水有一个临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发。 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百分之25至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 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2、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至13摄氏度,25至35摄氏度,38至40摄氏度。 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 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3、足够的氧气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需氧量加大。空气含氧量在百分之5以下时大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土壤水分过多或土面板结使土壤空隙减少,通气不良,均会降低土壤空气的氧含量,影响种子萌发。 4、充足的阳光 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这类种子叫需光种子。 5、有足够的营养储备 正常种子在子叶或胚乳中储存有足够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干瘪的种子往往因缺乏充足的营养而不能萌发。 来源:-种子萌发
七、探究种子萌发环境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如下:
1、充足的水分 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启动一系列酶的活动,开始萌发。不同种子萌发时吸水量不同。种子吸水有一个临界值,在此以下不能萌发。 种子要吸收其本身重量的百分之25至50或更多的水分才能萌发,种子萌发时吸水量的差异,是由种子所含成分不同而引起的。 为满足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需要,农业生产中要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吸水条件。
2、适宜的温度 各类种子的萌发一般都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温度。温带植物种子萌发,要求的温度范围比热带的低。而热带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点则分别为10至13摄氏度,25至35摄氏度,38至40摄氏度。 还有许多植物种子在昼夜变动的温度下比在恒温条件下更易于萌发。种子萌发所要求的温度还常因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异,幼根和幼芽生长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萌发都受影响。超过最适温度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部分种子能萌发,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高温度。 低于最适温度时,种子萌发逐渐缓慢,到一定限度时只有一小部分勉强发芽,这一时期的温度叫最低温度。了解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以后,可以结合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特性,选择适当季节播种。 3、足够的氧气 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需氧量加大。空气含氧量在百分之5以下时大多数种子不能萌发。土壤水分过多或土面板结使土壤空隙减少,通气不良,均会降低土壤空气的氧含量,影响种子萌发。 4、充足的阳光 种子萌发和光线关系不大,无论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都能正常进行,但有少数植物的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良好,这类种子叫需光种子。 5、有足够的营养储备 正常种子在子叶或胚乳中储存有足够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干瘪的种子往往因缺乏充足的营养而不能萌发。 来源:-种子萌发
八、种子萌发的实验步骤?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光合生产率降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的。
黄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做出假设
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
准备100颗黄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5张便利贴。
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
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
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
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律下来。
分析结果
1号瓶大部分能发芽;
2号瓶的种子皮破了,但不能发芽;
3号瓶只有少许发了芽;
4号瓶和5号瓶没有发芽
得出结论
想要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适宜的光度,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光度太强种子会被晒死,光度太弱种子就不会产生光合作用,然后就会死掉;需要适量的水分,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水分太多种子会被泡死,水分太少种子就会干死;温度也要控制好,不能太高或太低,太高种子就会热死,太低就会冷死;空气的流通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没有光度、水分和温度大,相对来说,空气流通的影响较小。
九、探究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的类型?
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在最初种皮还没破裂阶段,种子因为缺少有氧气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种皮破裂种子就开始进行有氧呼吸,因为氧气可以抑制无氧呼吸。
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时,
首先是吸水。种子浸水后使种皮膨胀、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同时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里面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
其次是空气,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最后是温度,温度过低,呼吸作用受到抑制,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其它一系列生理活动,都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的。
十、探究种子萌发中瓶盖拧紧的目的?
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需要水和氧气,以及适当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物质等条件来刺激生长。而拧紧瓶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密闭的环境,在其中控制种子萌发的条件,以便观察种子的生长状况以及实验它们响应不同条件的能力。
具体而言,拧紧瓶盖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保持温度:瓶盖可以防止大气对种子的温度影响,从而创造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
2. 保留水分:拧紧的瓶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使种子在萌发的早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
3. 保护种子:瓶盖可以保护种子不受到损害或被害虫侵蚀,从而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长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瓶盖拧得太紧,种子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而这会抑制它们的生长。因此,瓶盖应该适当松动以让空气流通,并定期打开以进行必要的通风。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