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气瓶漏气有什么异味?
一、二氧化碳气瓶漏气有什么异味?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钢瓶中放出时有气味的不是二氧化碳的气味,是其它气体的气味,这样是为了易于发现钢瓶中气体的泄露,钢瓶中都会参杂些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二氧化碳气瓶漏气会有危险,如果漏气越来越严重,轻则损失气体,重则会有螺丝或者弹簧飞出,甚至整瓶倒下容易伤人。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实验报告 班级:初三( ) 姓名 桌号 同组同学姓名 日期: 实验名称: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检验 实验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有关实验现象。 实验用品: 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集气瓶、玻璃片、导管。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1:1)、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 用品:小木条、火柴 预习思考;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3、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子内壁有一层不易洗去的白色固体是( )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4、观察大理石是白色( )、石灰石是( )固体、盐酸是( ) 液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 )。 实验步骤: 1. 按图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 2. 检查装置气密性: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形成液封,如果其中的液面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 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4. 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6. 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将导管尽可能伸入集气瓶底,用毛玻片盖住集气瓶大部分,收集二氧化碳, 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 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受集满 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 将集气瓶口向上正放放在桌子上备用。 7. 观察到的现象: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减少,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探究二氧化碳化学实验报告 一、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器材: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带胶皮的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附铁夹、矿泉水瓶实验药品:稀盐酸、石灰石(碳酸钙)实验步骤:1.按照要求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单装置组装好; 2.将导管通入水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在试管中用药匙装入少量石灰石,并倒入适量稀盐酸,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4.塞上橡皮塞,将导管通入集气瓶中,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取出导管,用毛玻璃盖住瓶口,共收集两集气瓶及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 5.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实验原理: 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器材:烧杯、阶梯蜡烛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实验步骤:1.用火柴引燃放在烧杯中的阶梯式蜡烛; 2.将集气瓶口的毛玻璃移开,顺着烧杯口将集气瓶倾斜,使二氧化碳气体进入烧杯。实验现象:第一次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现象分析:由于第一次从烧杯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第二次实验时从烧杯没有蜡烛的一面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二氧化碳沉入烧杯底部,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实验结论:1.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三、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实验药品:收集到的一矿泉水瓶二氧化碳、足量水实验步骤:1.将矿泉水瓶瓶口打开,迅速倒入适量的水,然后迅速盖上瓶盖; 2.拿住瓶盖进行震荡并观察。实验现象: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反应,生成一种极不稳定的液体,此液体很快又重新分解成气体和无色的液体。实验猜想:生成的液体有可能是碳酸,而碳酸由于不稳定又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 而碳酸又会重新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 CO2↑+H2O 四、实验小结:这次的实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个实验,不过由于昨天做过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所以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在和伙伴合作的过程当中发现配合不够默契,经常出现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的情况。收集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的时候出现了失误,这也是由于对实验的提前预习不够而造成的。而这次实验也充分说明了平时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今后学习化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操作。下次实验之前应该吸取本次实验的经验教训,好好预习并准备实验,不要在实际实验的时候浪费时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