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做工业固废处理的哪个技术更好?
相对于传统的填埋 焚烧 堆肥技术,社会效益最好的就是这些:固废处理处置新技术
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起步较晚,近些年在固体废物的治理与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固体废物治理整体水平偏低,处理处置技术还远不能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此,研究并开发费用低、处理彻底、无二次污染的新型清洁固废处理处置技术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中,已经涌现出许多高新技术如:热解法、厌氧沼气工程技术、共处置法、等离子体技术等。
3.1热解法
有机固体废物具有热不稳定性,热解法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有机固体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受热分解。因其温度较焚烧法低很多,所以可以从有机固体废物分解产物中直接回收燃料油和燃料气等。
热解法主要适用于处理有机废渣、油泥、有机污泥等有机物,虽然对设备要求较高,但热解可以产生无菌废渣,且热解后的气体能与煤气混合使用;热解原料可以是固态废物、液态废物、油或含塑料垃圾等;热解工艺不易发生机械故障,与焚烧技术相比,具有处理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更环保以及可以得到更具有价值的副产品等优点。
固废热解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在积极地进行研究,且已形成许多成熟的工艺和操作方法。目前国内已有对废旧塑料、有机污泥、废轮胎等固废采用流化床热解工艺制取燃气及燃料油的研究。
3.2厌氧沼气工程技术
厌氧沼气工程是在温和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生物质有机组分进行分解,消化后的残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用于农田土壤的改良,尤其是同步产生大量高热值含甲烷的沼气,能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最有前景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之一。
20世纪90年代,厌氧沼气工程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开始在德国及整个欧洲大规模投入使用。目前国内对厌氧沼气工程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处置上,但投入实际运行的餐厨垃圾厌氧处置工程较少。
厌氧消化技术具有能耗低、二次污染少、可产生清洁能源等优点,因此与其它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和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益。随着高效预处理技术、特效菌种的研发以及过程控制技术的提高,传统过程存在的技术问题逐步被克服,其优势和潜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厌氧沼气技术在我国餐厨垃圾处理方面推广应用的潜力巨大。
3.3共处置法
固体废物共处置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固体废物,通过固废来替代一次燃料和原料,从固废中再生能量和材料。尤其在建筑材料领域,共处置技术是解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难题最有效的方法。
共处置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有三十多年的应用经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国内水泥企业目前正在大力尝试用工业废渣、有机废物代替原料及燃料,即废物的水泥原料化和燃料化。例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固废技术替代部分燃煤及原料正实践于固废处理;采用“一磨多用”技术粉磨工业固体废物作为水泥替代原料;采用磷石膏制备硫酸联产水泥等。除建材外,很多行业也开展固废处理技术研究,如利用炼铁高炉处理金属尾渣及矿砂、废塑料和煤焦油等,利用电厂锅炉处理污水厂污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处理各种固体废物将成为各企业“十三五”期间维持生存的重要法宝,甚至成为发展新行业的切入点。充分开发工业窑炉进行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有机废物协同处置技术,将固废处置与本行业的产业链相结合,是未来固体废物处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4等离子体技术
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设备是等离子气化炉。它是在高温条件(1000~1700℃)下将固体废物彻底分解,再重新组合,有害物质、重金属被分离开来,其余部分熔融固化后形成玻璃体。采用该技术可有效地摧毁二噁英和呋喃等有害物质;金属可回收使用;形成的玻璃体材料可用于生产耐用陶瓷等建材,从而基本上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国外首先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在固化放射性废物上,该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在欧洲、亚洲一些国家核电站已投入工业化使用。我国在等离子体用于核废料处理领域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艺尝试、探索和实验室小试、中试阶段。国内不少学者将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城市固废处理,主要集中在处理电子垃圾、生化污泥、垃圾飞灰、医疗废物等领域,为应用于工程实践积累了经验。
等离子体技术在固废处理上以其高效率、安全、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4结论及展望
固体废物成分愈加复杂,为实现热解、厌氧沼气堆肥、共处置等清洁处理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与传统的固废处理方式相比,新型清洁处理技术效率高、环境友好,有明显的优势和先进性;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攻克,运营成本的逐渐降低,未来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各地区应该根据固体废物特性,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技术制宜的原则,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分类化、集中化地处理固体废物,充分发挥各种处理技术的优势,形成完整的综合处理系统,从而改善整体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最终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