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版生态农业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
当地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一、区域自身产业发展能力分析
生态农业发展的地方一般是农村或者偏远的地方,农村的优点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等。最大的缺点就是交通、通信不方便,经济不够发达,比较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生态发展。如果没有外来技术的帮助,大部分的人都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二、区域外部产业发展竞争环境分析
外来资本涌入生态农业,加大对其的投资,本是既利于生态农业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增加新的、长期盈利点的“双赢”之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企业未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生态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为了尽快取得盈利或者增加盈利,企业并未踏踏实实的进行生态农业产前基础设施投入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而是把主要的精力和资金放在终端产品的营销上,甚至希望通过炒作来提高土特农产品价格,谋取一时的丰厚利润,这显然不利于生态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已达30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其中11个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67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这样大的规模无疑加大了生态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三、区域范围内重点/主导产业分析
生态农业区域范围内重点的产业是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图表:2015-2016年农业生产状况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
种植业
一、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2015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3%。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370.8千公顷(141556.2万亩),比2015年减少1265.1千公顷(1897.7万亩),减少1.3%。
二、2016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52.1公斤/公顷(363.5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30.7公斤/公顷(2.0公斤/亩),减少0.6%。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8.8公斤/公顷(399.3公斤/亩),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增长0.1%。
三、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11303.3亿斤),比2015年减少711.5万吨(142.3亿斤),减少1.2%。
图表:2016年全国各省(区)粮食种植情况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
林业
产值中高速增长:2015年,全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5.9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4年增长9.8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88%、6.43%、25.41%。中、西部地区林业产业增速均超过15%。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的省份共有8个,分别是广东、山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南和江西。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2010年的39∶52∶9调整为2015年的34∶50∶1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略有减少,第三产业有所增加。
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5年,人造板总产量为2.87亿立方米,比2014年增长4.78%;锯材产量7430.38万立方米,比2014年增长8.68%;木竹地板产量为7.74亿平方米,比2014年增长1.84%;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1.74亿吨,比2014年增长10.13%;大径竹产量23.55亿根,比2014年增长5.89%;花卉种植面积129.23万公顷;受国家天然林禁伐政策的影响,商品材总产量有较大幅度减少,比2014年减少12.55%,产量为7218.21万立方米。
2015年,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768.2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6.18万公顷,飞播造林12.84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15.29万公顷,退化林修复73.93万公顷,人工更新29.96万公顷;新造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占全部造林面积比重分别为21.77%、29.80%、47.14%、0.96%和0.33%。完成森林抚育任务781.26万公顷。义务植树成效显著,部门绿化稳步推进。
牧业
201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禽蛋2999万吨、牛奶3755万吨,年均增长1.7%、1.7%、1%,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在100%,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能力和条件进一步提升。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28亿吨,连续5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4%,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连续3年保持20%以下,草原生态呈现稳定向好势头。
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4%,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场26.7万个,增加4.7万个。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7%;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万个,占总数的24.3%。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32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行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持续提高,生猪出栏活重118公斤,比2010年增加7公斤。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15头,比2010年提高1.3头。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5吨,比2010年增加1.5吨,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50万头。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继续在13个牧区省区实施,并调整完善了政策措施。如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取消原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加大绩效评价奖励资金投入;调整完善半农半牧区政策实施方式,并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河北省接坝区草原面积较大的区域,构建和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2016-2020年)》,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渔业
一、2016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3662.29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002.91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410.54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6248.85亿元。其中,休闲渔业产值664.54亿元,同比增长35.82%。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50.7:22.9:26.4。据国家统计局核算,渔业增加值7019亿元,同比增长4.0%(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977.22亿元,海水养殖产值3140.39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31.15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813.18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40.96亿元。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5.0:55.0,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8.8:21.2。
二、渔民人均纯收入
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6904.20元,比2015年增加1309.37元、增长8.40%。
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901.25万吨,比2015年增长3.01%。其中,养殖产量5142.39万吨,同比增长4.14%,捕捞产量1758.86万吨,同比降低0.16%,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5:25.5;海水产品产量3490.15万吨,同比增长2.36%,淡水产品产量3411.11万吨,同比增长3.68%,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0.6:49.4。
四、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346.34千公顷,同比下降1.40%。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166.72千公顷,同比下降6.52%;淡水养殖面积6179.62千公顷,同比增长0.53%;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6.0:74.0。
五、渔船拥有量
年末渔船总数101.11万艘、总吨位1098.48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5.42万艘、总吨位1054.06万吨、总功率2236.81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5.69万艘、总吨位为44.42万吨。
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2.71万艘、总吨位947.30万吨、总功率2020.76万千瓦。辅助渔船2.71万艘、总吨位106.76万吨、总功率216.05万千瓦。
六、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
渔业人口1973.41万人,比2015年减少43.55万人、下降2.16%。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661.11万人,比2015年减少17.36万人、下降2.56%。渔业从业人员1381.69万人,比2015年减少33.16万人、下降2.34%。
七、水产品加工与贸易
截至2016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694个,水产冷库8595座。水产加工品总量2165.44万吨,同比增长3.50%,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775.07万吨,淡水产品390.3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0%和4.40%。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2635.76万吨,同比增长15.89%,其中,海水产品2066.37万吨,淡水产品569.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67%和1.34%。
据海关统计,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27.91万吨、进出口总额301.1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2.72%。其中,出口量423.76万吨、出口额207.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37%和1.99%,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729.9亿美元)的28.41%;进口量404.15万吨、进口额93.7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97%和增长4.37%。贸易顺差113.64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0.13亿美元。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态农业行业专业分析请关注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17-2022年版生态农业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