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原则有哪些?
垃圾分类应坚持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分而用之;2、因地制宜;3、自觉自治;4、减排补贴,超排惩罚;5、捆绑服务,注重绩效。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回收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目前最有效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目的是为了利用现有的生产水平,将丢弃物物按品类处理,将有效物质和能量利用起来,将无用垃圾填埋起来。这样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分而用之:
目的: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分类就是要提高物质利用比例,减少焚烧、填埋处理量。如果没有后续利用能力,分类便失去意义。
2、因地制宜:
各地、各区、各社(区)、各小区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能力、居民来源、生活习惯、经济与心理承担能力等各部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向公众提供便捷适用的软、硬件设施,起到便民、引导公众正确分类的作用。
3、自觉自治:
社区和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成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
4、减排补贴,超排惩罚:
制定单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标准,低于这一排放量标准的给予补贴;超过这一排放量标准的则予以惩罚。减排越多补贴越多,超排越多惩罚越重,以此提高单位和居民实行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的积极性。
5、捆绑服务,注重绩效:
在居民还没有自愿和自觉行动而居(村)委和政府的资源又不足时,推动分类排放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和其他企业介入。但是,仅仅承接分类排放难以获利,企业不可能介入,而推行捆绑服务就能要解决这个问题。
%E5%9E%83%E5%9C%BE%E5%88%86%E7%B1%BB
什么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是指满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的社会公众的低层次的或基本的公共需求,功能作用上,体现为基础性,涵盖范围上体现为基础层次性,运行目的体现为公平优先性,提供主体体现为公共财政依赖性,供给水平体现为现实可行性。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界定为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需要均等化布局,从地域分布角度上看均等化应是维持所有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某个预定的基准水平,以保证居民基本的机会平等不因居住地经济条件落后而受到损害。均等化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均匀阶段——均衡阶段——均质阶段,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基准水平由低到高,由保量到保质,由空间均等到人口均等逐级推进。均等化布局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优质全覆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