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土壤 > 正文内容

土壤耕作层厚度是多少?

2024-03-31 06:09:56固废土壤1

一、土壤耕作层厚度是多少?

土壤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

耕作层是指由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表层,用符号“Apl”表示。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与下伏层区分明显,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作物根系最为密集,土壤为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由于经常受农事活动干扰和外界自然因素影响,其水分物理性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处于经常耕作深度之内的各种不同土层都能形成耕作层。根据起源土壤类型、耕作年龄、熟化程度,可进一步划分出各种变异类型。

二、黑土地耕作层形成?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冷湿,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

所以,东北黑土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

三、什么叫破坏耕地耕作层?

把表层一尺多的泥巴挖走或掩埋就叫破坏耕依层。

四、耕作层保护措施怎么填?

耕地土壤是自然界经过数百年风化以及人类长期耕种而形成的产物,是耕地的精华。科学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层需要200—400年,形成30厘米厚的自然表土则需要至少1.2万年。

耕作层保护措施:增施自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田头地边,非耕作区实行绿化,种草植树,保持水土。

五、耕地耕作层是什么意思?

耕地的耕作层,是指耕地表面的,30-50厘米的土层。一般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层生根发芽,吸收水分和养分,供植物地表上的茎和叶,进行光合作用,正常生长。由于地表耕作层,都是经过多少年才能形成,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因此,在耕种过程中,尽量保护好,不能被污染,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六、耕作层和犁底层的特点?

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O层是枯枝落叶层,A层是腐殖质层。E层是淋溶层。以上三层为表土层。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由于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一般离地表12—18厘米,厚约5—7厘米,最厚可达到20cm。对耕作土壤来说,具有不太厚犁底层对保持养分,保存水分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犁底层过厚(20cm)、坚实,对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作物根系下伸,通气透水都非常不利的,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深翻或深松办法,改造、消除犁底层。

七、什么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有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

研究表明,自然形成1厘米厚土壤需要200年,1厘米厚耕作层土壤需要200至400年。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国家要求建设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要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用于新增耕地改造提升。

  耕作层是耕地精华,农业生产物质基础,粮食生产之本。长期以来,我们占用耕地后,把耕作层土壤当土料用甚至废弃,浪费惊人,所以才有此政策。

八、什么可以要求占用耕地的单位,将所占用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孕育新开垦耕地?

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国家要求占用单位就耕地耕作层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质量提升。

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生成一厘米后厚的土壤需要三四百年时间。耕作层剥离后可直接利用,能有效缓解耕作层短缺资源问题,还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但能很好地保护耕地资源,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

九、为什么耕作层又称熟土层?

耕作层是指由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表层。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与下伏层区分明显,养分含量比较丰富,土壤为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由于经常受农事活动干扰和外界自然因素影响,其水分物理性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处于经常耕作深度之内的各种不同土层都能形成耕作层。

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所以,耕作层又称熟土层。

十、一般旱地耕作层厚度?

耕作层是指由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表层,用符号“Apl”表示。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20cm,与下伏层区分明显,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作物根系最为密集,土壤为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由于经常受农事活动干扰和外界自然因素影响,其水分物理性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处于经常耕作深度之内的各种不同土层都能形成耕作层。根据起源土壤类型、耕作年龄、熟化程度,可进一步划分出各种变异类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gftr/141482.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矿物质的来源? 土壤空气的来源?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