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土壤 > 正文内容

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有什么关联?

2024-03-03 23:00:34固废土壤1

一、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有什么关联?

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一直是生态系统演替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关键地位,对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机制的认识理解及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科学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比较法,分析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差异及其特性;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归类,寻求演替发展规律;结合主成分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最后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揭示植被演替与土壤发育的耦合协同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各植被演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多出现在次生林。植被碳储量为人工林>次生林>灌丛>草地,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植物重要元素含量总体趋势为氮>钾>磷。

2、除全钾含量外,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3、各生态系统土壤矿质养分的含量中,SiO2、Al2O3、Fe2O3三者所占比例几乎达到80%,其他矿质养分含量则较低,各矿质养分含量随土层厚度加深的变化无明显规律。

4、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土壤微生物量以次生林的最高,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

5、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多样性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时间后趋于平衡,表现为水田>次生林>草地>人工林>旱地>灌丛。多样性指数中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是水田,最低的是灌丛。

6、干湿筛处理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群落土壤团聚体均以大粒径的含量最高,小粒径的含量最低。

7、峡谷型喀斯特景观异质性高,各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不同,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群落结构越来越合理,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

8、峡谷型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密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具体表现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作用大,而土壤养分的贡献相对弱些。

二、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土壤贫瘠?

一般的喀斯特地貌区为地表裸露岩石或地下溶洞,土壤表层较薄或几乎没有,这样植物生长困难。

地表覆盖度降低加之基本处于温带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土壤营养流失较快,靠动植物,微生物消亡产生的腐殖质类有机肥力补充不足。因此,该区域的土质肥力较差。

三、云南喀斯特地质地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四、为什么喀斯特地貌不易发育土壤?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大量的可溶性营养元素在喀斯特地貌形成时,石灰岩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溶解过程中被带走,因此无机元素叫缺乏。

一般的喀斯特地貌区为地表裸露岩石或地下溶洞,土壤表层较薄或几乎没有,这样植物生长困难。地表覆盖度降低加之基本处于温带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土壤营养流失较快,靠动植物,微生物消亡产生的腐殖质类有机肥力补充不足。

五、为什么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喀斯特地形特点

  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両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此外,裸露型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岩石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分布也较广。世界前十大天坑中,中国占有9个(另一个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六、喀斯特地区如何保护水资源?

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众多,要保护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就是要保护地下水。一要禁止乱砍乱伐,二要禁止地下水位超量开采,三要避免重污染工业。

七、为什么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土壤含钙?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八、中亚地区土壤特征?

中亚土壤特点: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九、喀斯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1、石灰岩地区被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2、气候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我国西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因此岩溶作用才能延续进行。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的石灰质含量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因此其被溶解分割后的形状也不同,于是便形成了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地貌。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为喀斯特地貌。

十、全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酉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gftr/13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