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地理分布有4种形式和规律,土壤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水平与垂直复合分布规律,总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土壤还和地方性的母质、地形、水文、成土年龄以及人为活动相关,表现为地域性分布。
1、水平地带性分布
指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演替同地理位置(纬度、经度)的变化相一致的现象。因纬度和距海远近不同,引起热量和湿润度差异,形成不同的土壤带(或土被带)。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而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排列的属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由于各大陆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壤带的排列方向也各有不同。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陆,特别是东欧部分,土壤多沿纬度方向排列,纬度地带性规律明显;而在美洲大陆,土壤带多沿经度方向排列,经度地带性分布较突出。
澳大利亚大陆则呈环状或半环状分布。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羹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
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分布棕漠土带。
2、垂直地带性分布
山地土壤类型随地形海拔的升高(或降低),相应于生物、气候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或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面向上(或向下)作依次更迭的现象,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或土壤垂直带结构)。
土壤自基带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迭的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负向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带谱,因基带生物、气候条件(或地理位置)、山体的大小、走向和高低、坡度的陡缓、坡向、形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如热带湿润区山地,其垂直带谱为:
山地砖红壤(或山地赤红壤、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漂灰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中国五指土);温带干旱区的土壤垂直带谱则为:山地栗钙土、山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山地漂灰土和高山寒漠土(中国阿尔泰山西北坡);
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土壤垂直带谱为:山地棕壤、腐殖质碳酸盐土、山地灰化土和高山草甸土;南美洲安第斯山北坡为:山地砖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棕壤。
3、水平与垂直复合结合分布
水平与垂直复合结合分布是高原土壤地理分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西藏高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辽阔的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随着气候干旱程度的增强,土壤随之呈现水平分布,依次为草毡土、莎嘎土和高山漠土。
在高原上屹立的高大山体,具有正向垂直带谱;而随高原面河流下切形成的深谷,则具有负向垂直带谱。以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为例,土壤负向垂直带谱为:高山黑毡土和高山棕毡土、山地灰化土、山地暗棕壤和山地棕壤(林芝附近)。
4、地域性分布
包括土壤中域分布和微域分布。
土壤中域分布是指中地形范围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按其发生演变方向呈有规律地更替的现象。
微域分布则主要是因小地形的变化以及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差异,而呈现的土壤分类基层单元的分布。如华北平原,土壤地域性分布在不同土壤地带呈现不同的特征。
在地带性土壤带范围内,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成土年龄以及人为活动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变异,形成非地带性土壤(或称隐域性土和泛域性土),出现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的镶嵌或交错分布现象。
在红壤地带的丘陵、河谷平原中,可见到红壤和水稻土、潮土交错分布;若母质为石灰岩,则形成红壤和石灰(岩)土、水稻土等相应的土壤组合。
在栗钙土地带湖泊洼地周围,由水体向外依次为沼泽土、盐土、草甸土、草甸栗钙土和栗钙土呈环状、半环状分布。
在中国黄淮海平原中,由于微地形影响,尚有盐渍土与非盐渍土组成复区分布。
由于人为改造自然的结果,在中国南方可见到阶梯式、棋盘式和框垛式土壤复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