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电台?
一、中国第一个电台?
北京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2018年3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组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当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
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黑龙江等地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
扩展资料
北京电视台频道覆盖情况:
北京电视台以其强大的播出功率覆盖整个北京并辐射周边地区,面积接近5万平方公里,综合覆盖人口达到2500万。卫星频道已于国内40家地市以上电视台落地接收,入户超过600万,覆盖人口超过2400万。
北京卫视(北京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已覆盖3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80%以上的地级市和70%以上的县级市。
二、2021年热点人物和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
孙家栋(功勋科学家)
组委会给予孙家栋颁奖辞: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孙家栋人物事迹: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组委会给予王锋颁奖辞: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盘,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王锋人物事迹: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红色收藏家”谢海
谢海,其实只是辽宁大连的普通市民。因为对俄罗斯文化的兴趣,坚持收藏中俄友谊纪念品。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前往旅顺拜谒苏军烈士陵园,随后参观苏军纪念塔展品陈列室。陈列室里展出了200余件二战时期苏军纪念物,其中有近百件来自谢海。虽身患直肠癌,做过两次大手术,连几万元手术费都拿不起,他仍不舍得卖掉藏品。网友为之感动,因为他与病魔赛跑永不服输,因为他锲而不舍地记录和纪念那段我们难以忘怀的友谊。
“微笑姐”吴怡
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在三位领导致辞期间,在众多媒体的镜头里,她始终一副灿烂笑容。在视频网站上,“微笑姐”片段被频繁点击回放。她是广州亚运会颁奖礼仪专业志愿者,曾以优秀的表现完成全部培训课程。她的使命既简单又艰难——在一切场合保持微笑,展示东道主的热情和东方女性的魅力。网友说,她出镜时间如此之长,笑到面部僵硬,双手坚持交叉小腹前,几乎抽筋,太难为她了。她却诚恳地答说——不知道自己被拍,都是训练有素的结果。
最美背影交巡警张阳
在处理治安纠纷中帮涉案当事人挑担上坡的重庆交巡警张阳并不知道自己被网友拍了下来,他觉得这是自己履行职责的一件小事。而这件小事却让无数网友感动,认为这是和谐警民关系的最美背影。张阳的背影留给网友的是感动,留给某些执法者的是反思,留给社会的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百姓需要更多像张阳这样的美丽背影。
龙敏飞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
三、1、森林锐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近100多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约为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减少到56亿公顷;20世纪末期锐减到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地球表面覆盖的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
四、地球污染的报告文章
地球污染
近日,欧洲空间局发射升空的地球环境监测卫星传回首批数据照片。科学家计划,不久将根据地球环境监测卫星传回的资料出版地球环境月度报告。
经过欧洲14国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欧洲巨型地球环境监测卫星“恩维萨特”于2002年3月1日被送入太空。
“恩维萨特”卫星被科学家戏称为巨型“环境间谍”,是以阿斯特利乌姆航天公司为首的欧洲50多家公司联合制造完成的,重量为8111公斤,展开宽度26米,卫星运行在距地面8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每10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卫星携带的仪器对地球进行观测,周期为35天,使用寿命为5年,其造价、发射费用及5年运转费用为24亿欧元,是欧洲空间局生产的最大、最昂贵、最先进的地球环境观测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颗准实时向地面传送观测数据的观测卫星。
该环境监测卫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普查地球资源;二是监测地球环境。欧洲空间局一支450人的科研队伍将根据卫星传回的资料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其中两大研究课题是臭氧层破坏和环境污染。该卫星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能帮助科学家观测地球变暖、臭氧减少、海洋变化和冰层、植被消亡等现象,研究地表荒漠、火山爆发、洪水与厄尔尼诺等形成的原因,以及监控地球污染状况,并传回地球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相关数据,找到地表污染源与污染原因。
德国政府发布的新闻公告表示,由于“恩维萨特”环境卫星配备先进的探测分析仪器,传回的数据将比目前所有同类卫星更精确,“达到其他卫星无法达到的质量”,因此它将有助于监督旨在控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情况。
研制巨型地球环境
监测卫星的目的
欧洲空间局称,建造巨型地球环境监测卫星“恩维萨特”的计划萌发于1988年,当时正值臭氧层遭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森林火灾等环境问题频频发生,使欧洲科学界意识到借助航天技术监测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恩维萨特”卫星是欧洲遥感卫星的后续计划,它除了具有欧洲遥感卫星的功能外,还具有探测海洋水色环境和海岸带的能力,如叶绿素浓度、泥沙含量、有色可溶有机物及海洋污染和海岸形成过程等。
与欧洲遥感卫星相比,“恩维萨特”卫星增添了多台大气化学成分测量仪器,可用于大气吸收光谱、大气发射光谱以及恒星光谱测量,能探测大气臭氧层、温室效应示踪气体以及气溶胶浓度分布。此外,“恩维萨特”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沿轨迹扫描辐射计等,除能用于海洋和冰盖探测外,也可用于陆地遥感,如植被、土地、地质、水灾及水文参数测量。
欧空局为“恩维萨特”卫星制定的全球目的和区域目的有:
全球目的 海况预报、海面温度监测、海洋水色要素监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臭氧层监测、大气水汽和地球辐射监测等,并以此为全球环境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还包括海洋动力过程和其变化、海冰分布和冰盖特性、海洋自然和人为污染、海洋初级生产力、大气成分及其化学过程、海气交互作用,以及大尺度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等项研究。
区域目的 海岸消长过程监测、近岸海冰监测、海洋渔业海况监测、海洋船舶导航、海岸带污染监测、陆地农业和林业监测、湿地监测、大尺度植被消长过程监测、大尺度地质环境监测、冰雪覆盖测绘、水文参数测量,以及合成孔径三维成像等。
齐全的设备
“恩维萨特”卫星配置了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沿轨扫描辐射计、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掩星式全球臭氧监测仪、扫描成像大气吸收光谱仪和大气探测干涉仪等遥感器。
合成孔径雷达拥有10个天线,可同时用5种模式工作,观察精度为1.3公里,负责观察新出现的土地、海洋和极地冰层。其先进技术表现在:①多视角。为异轨立体成像的获得提供了前提;②两种极化方式。可在双极化模式下同时工作;③成像模式有宽幅和窄幅两种;④全球模式。对高纬度的冰雪监测、大面积水灾和旱灾监测极为有利。
“恩维萨特”卫星装载的遥感器,主要用于海洋和大气环境监测,其次用于陆地监测。海洋和大气应用的主要遥感器各有5台,陆地应用主要遥感器有3台。在海洋遥感器中,除了没有微波散射计以外,几乎包括了海洋水色、海洋地形和海洋环境等3类海洋遥感卫星上的遥感器。
“恩维萨特”卫星的精密测轨设备有两种,一种是卫星激光测距,另一种是星载多普勒测轨和无线电定位。卫星激光测距是从地面激光测距站向卫星发射激光脉冲,根据脉冲返回时间计算卫星的距离。卫星激光测距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单次测距精度可达2~4厘米,其缺点是只能在天空睛朗时工作,云雨天气或夜间将失去效力,因为卫星激光测距采用的是可见光波长(532 nm和694 nm),因此,需要与别的测轨方法配合使用。
无线电定位是接收卫星发射频率的多普勒频移,从而推算出测距站到卫星之间的距离变化率。为了抵消电离层效应的影响,需要发射两种频率,无线电定位采用S频段和VHF频段。
目前,“恩维萨特”卫星数据使用分为两类:一类是实时和近实时用户,气象和海洋预报部门属实时用户,农林土地利用等部门属于近实时用户,前者数据交付时间为3小时,后者为1~3天;另一类是离线用户,多半是研究部门,数据交付将延时几天到几星期。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