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除尘器的优点有哪些?
结构紧凑、体积轻小
旋风除尘器内部没有运动部件;维护方便;
制作、管理十分方便。
处理相同风量的情况下体积小,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安装使用方便、分离效率高:
作为预除尘器使用时,可以立式安装,使用方便;
处理大风量时便于多台并联使用,效率阻力不受影响;
可耐400℃高温,如采用特殊的耐高温材料,还可以耐受更高的温度;
除尘器内设耐磨内衬后,可用以净化含高磨蚀性粉尘的烟气;
可以干法清灰,有利于回收有价值的粉尘。
旋风除尘器除尘器清灰方式的几种方法
旋风除尘器的用处比较大,要是长期使用就会出现灰尘堆积的现象,我们要及时清理灰尘,恢复除尘效率,河北沧恒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一下旋风除尘器的正确清理方法。
旋风除尘器的灰尘多半是因为灰尘粘性过大、灰斗设计时未考虑到灰尘的堆积角、而将锥体夹角设计过大所致。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新设计灰斗、此方法代价较高;
2灰斗中开检修口、积灰时通过检修口清理、此方法需要注意检修口的密封,旋风除尘器对密封性能要求较高;
3加装空气锤或平板振动器,进行自动清理,有压缩空气可用前者,没有用后者,花费也就是千把元左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如果灰尘存在粘性,或者原有灰斗夹角在60度以下,考虑使用后两种方法。
旋风除尘器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器壁自圆简体,呈螺旋状由上向下向圆锥体底部运动,形成下降的外旋含尘气流,旋风除尘器在强烈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远远大于气体的尘粒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旋风除尘器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入口速度的动量和自身的重力沿壁面下落进入集灰斗旋转下降的气流在到达圆锥体底部后沿旋风除尘器的轴心部位转而向上形成上升的内旋气流,并由除尘器的排气管排出自进气口流人的另一小部分气流,则向旋风除尘器顶盖处流动,然后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当达到排气管下端时,即反转向上随上升的中心气流一同从诽气管排出,分散在其中的尘粒也随同被旋风除尘器的特点特点:
1、操作,维护简便,压力损失中等,动力消耗不大,运转,维护费用较低
2、操作弹性较大,性能稳定,不受含尘气流的浓度,温度的限制
3、结构简单,器身无运动部件,旋风除尘器不需特殊的附属设备
回转反吹袋式除尘器分圈反吹机构
回转反吹扁袋除尘器
一、 构造及工作原理:
它由以下四部分组成:(详见基本结构图1)
1.上箱体:包括除尘器盖,旋转揭盖装置、清洁室、换袋入孔、观察孔、出气口。
2.中箱体:包括花板、滤袋、滤袋框架、滤袋导口、过滤室筒体、进气口、入孔门。
3.下箱体:包括定位支承架、灰斗、星形卸灰阀、支座。
4.反吹风清灰机构:包括旋臂、喷口、分圈反吹机构、循环风管、反吹风管、反吹风机、旋臂减速机构。反吹风旋臂由置于顶盖上的减速器驱动,反吹风机落地安装,通过中心管与旋臂连接对于三、四圈布置的滤袋,旋臂设分圈反吹装置。
星形卸灰阀、减速装置和电机、反吹风机、旋臂减速机构及循环风管路等均为配套件。
工作原理:
过滤工况—含尘气流由切向进入过滤室上部空间,由於入口为蜗壳型。大颗粒及凝聚尘粒在离心力作用下沿筒壁旋落灰斗。小颗粒尘弥散于过滤室袋间空隙从而被滤袋阻留。粘附在滤袋外层,净化空气透过滤壁经花板上滤袋导口汇集于清洁室,由通风机吸出而排放于大气中。
再生工况—随着过滤工况的进行,阻留粉尘逐渐增厚因而滤袋阻力逐渐增加。当达到反吹风控制阻力上限时,根据需要可以手动开启反吹风机,也可由差压变送器发出讯号自动启动反吹风机及反吹风旋臂传动机构进行反吹。具有足够动量的反吹风气流由旋臂喷口吹入滤袋导口,阻挡过滤气流并改变袋内压力工况,引起滤袋实质性振击,抖落积尘。旋臂分圈逐个反吹。当滤袋阻力降到下限时,反吹风机构手动关闭或自动停止工作,为节约反吹风机动力,减少反吹风量对于三、四圈布袋除尘器设有分圈反吹机构使每次只反吹一个滤袋。
二、主要特点:
回转反吹扁袋除尘器与国内常用的脉冲布袋除尘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壳体按旋风除尘器蜗壳型进口设计,能起局部旋风作用,减轻滤袋负荷。圆筒拱顶的体形,受力均匀、抗爆性能好。
2.采用了设备配套的高压风机反吹清灰,不受使用场合气源条件的限制,易损件少,维护简便、运行可靠、克服了压缩空气脉冲清灰的弊病、反吹风作用距离大、可采用长滤袋、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
3.采用梯型扁袋在圆筒体内布置,结构简单紧凑,过滤面积指标高。在反吹风作用下,梯形扁袋振幅大,只需一次振击,即可抖落积尘、有利于提高滤袋寿命。
4.用除尘器的阻力作为信号,可自动控制回转反吹清灰,视入口浓度高低,自动调整清灰周期。
5.本设备上盖分为多块,可随意打开,换袋、维护非常方便。
6.本设备经几次设计后,入口浓度不必限制在15克/m3。即使150克/m3也不必增加旋风除尘器。本设备具有旋风除尘器的功能,但是不存在旋风除尘器的阻力。虽然本设备增加成本费用,售价不会提高。
7.除严寒地区外,本除尘器可室外露天设置,不用建造除尘器间。
三、性能及选用说明:
1.回转反吹扁袋除尘器所需过滤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F=L/60V(平方米)
公式中:L 通过除尘器的过滤风量(立方米/小时)
V 过滤风速(米/分)
2.过滤风速的选定:
对于过滤温度高(80<t≤120℃)。浓度高、颗粒细的含尘气体,建议按低档负荷运行,采用过滤风速V=1.0—1.5米/分。
对于过滤常温(t≤80℃),浓度低,颗粒粗的含尘气体,建议按高档负荷运行,采用过滤风速V=2.0—2.5米/分。
3.工作阻力:
常温工况空载运行阻力为30—40毫米水柱,负载运行阻力控制范围应与所选用的过滤风速相适应。
对低档运行工况,选用工作阻力80—130毫米水柱。
对高档运行工况,选用工作阻力110—160毫米水柱。
4.过滤效率:
生产性实测数据
对煤粉尘及电炉高温(冷却到120℃)超细金属氧化物粉尘,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因此本除尘器完全能胜任超细粉尘的净化要求。
5.入口温度:
滤袋材料采用“208”工业涤纶绒布。根据其热力性能(耐温150℃)设计选用时,建议对稳定高温烟气入口温度不超过120℃、对不稳定偶尔出现(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的高温烟气;在滤袋沾灰条件下、入口温度允许放宽至150℃。
6.滤袋寿命:
正常使用寿命不小于1年。
7.防爆措施:
当使用在易爆气体场合,在除尘器中箱体及顶盖应设翻板式防爆门,顶盖与清洁室间必须增设斜销式紧固件,选用时应予以说明。
四、配套件选用说明:
1反吹风机:
反吹风机参数与反吹风管路接法有关。
若采用大气风反吹,即反吹风机吸入口与大气相通。此时清洁室负压亦为反吹风作用压头,但反吹风量成为系统的一种漏风因素,减少有效吸尘风量,且在高温工况下易产生结露现象。
若采用循环风反吹,即反吹风机吸入口与清洁室相通,此时反吹风系统自成回路,清除了漏风因素和结露危险,但不能利用清洁室负压,所选用风机风压即为反吹风实际需用压头。
从运行可靠性出发,推荐循环反吹风方式,据此选定反吹风机如附表1所列。在反吹风机入口管路上安装按暖通国际T305图制作的密闭式斜插板阀,若采用大气反吹风方式,则所选反吹风机稍有富裕,此时应在其入口安装DDZ —Ⅰ型电动调节阀门,与反吹风机联锁,克服漏风因素。
反吹风机实际运行参数与过滤工况参数密切相关,在运行调试时,应调节反吹风管路阀门,使反吹风动力能够吹落滤袋上的积尘,又不至于太强,以免影响滤袋寿命。
2旋臂传动机构:
旋臂回转速度应严格按表中参数选定。推荐选用XLED型或BLED型行星摆线针轮减速器。亦可根据当地产品供应情况,在满足要求的输出轴转速和扭矩的前提下,配用其它减速装置。
3卸灰装置:
灰斗下口采用星形阀,对布置一、二圈滤袋的除尘器配用Φ300YJD—B型卸料装置。对布置三、四圈滤袋的除尘器配用Φ400YJD—B型卸料装置。
4反吹风自控方案:
采用定阻力控制方式,以除尘器阻力作为讯号控制反吹风机构自动启闭工作。取压管设在除尘器进气口及出气口上。
自控装置为“ZC—DKB”型电控屏,详见专门说明书。
对于间断工作的使用场合也可采用U型压力计0—300毫米指示,手动控制反吹风工作或采用定时控制方式。五、设备安装、试车:
1. 灰斗过滤室筒体,清洁室等各法兰之间应嵌入密封填料才能拧紧螺栓,防止漏气。
2. 各入孔门、防爆门、观察孔等处,均应有橡胶条,以保证其密封性。
3. 花板与托架,托架与搁圈之间应嵌入密封填料,然后紧固及调整螺栓,使花板平面与转臂反吹风口平 行且保证62mm距离。
4. 花板的梯形孔应与下托架上的相应定位圈垂直,防止放入滤袋框架后上口歪斜漏气。
5.反吹风旋臂传动机构安装时要注意上下垂直,旋臂回转平面与框架导口上平面平行且保持2—4mm距离。转动要灵活,风口翻转装置与撞头位置恰当,翻动正确灵活。
6. 滤袋框架外面套上滤袋(绒毛朝里),袋口与导口用压条栓紧,防止漏气,然后小心插入花板中(注意不使滤袋划破或划伤),尾端锥肖插入下托架相应的定位圈中,上部导口框下面放上橡胶圈后用压板斜肖压紧。7. 顶盖合上后,应先试其旋转是否灵活,顶盖与清洁室外圈结合处应用橡胶密封,保证顶盖下合时的密封性。
8. 安装完毕后,各传动部分均应加注润滑油,然后试转一下检查减速器是否反转,如反转,应立即重新接线,以免损坏机件,确实无误再正式启动。
六、维护检修:
1. 各传动部件均应定期注油。
2. 应定期检查反吹风旋臂是否正常旋转。
3. 灰斗的积灰应定期清理,不得过多。
4. 反吹风自控系统应定期检查,防止故障。
5. 定期停车检查各滤袋,发现滤袋有破损应及时调换滤袋。
6. 在室外工作的除尘器,应定期进行拷铲油漆、防止锈蚀。
7. 应经常注意排风管中有否粉尘排出,如发现有冒灰现象,应及时清查原因,进行排除。
8. 在检查除尘器上部清洁室时,应关机,切断电源、注意安全、并同时有二人操作,防止启动风机,入孔门被吸闭或旋臂转动,造成伤亡事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