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纲领对室内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最少的能耗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并保护大环境。环境要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基本点。我们所提的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精神及社会性的一种完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室内环境的特征应是与自然相和谐、使人身心健康并富有生气,因此室内空气品质就无疑成为室内良好与否的一个指标。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当今空调产品发展的三大主题是:舒适、室内空气品质和节能。这三者都是相互辅助又是相互制约的。要想将空调产品真做到健康发展,就需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选择较为理想的空气处理系统。众所周知,空调产品和空调系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反过来说,大力发展空调产品也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调产品或者说空调产品的使用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贫穷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是不可能大力发展使用空调产品的,而一个经济发达富裕的国家或地区,它的空调产品的使用和发展也必然是相当普及的。例如,夏天吃饭,一般都会选择去有空调设施的场所,因为空调产品的使用,保证了酒店正常经营和生意兴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调产品的确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却也正好说明了我们空调行业的一种趋势。
小康社会
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导艺术。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提出这些新要求的重要背景,正确把握其主要特点和深刻内涵,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人民提出新期待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的生产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1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以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人民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出现新约束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怎样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保持周期上升阶段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5年超过10%,2006年经济总量达到2.6452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以独具特色的成功发展模式,创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完全正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的本质属性,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继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如何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从未有过的程度,我国已经从国际经济秩序被动适应者逐步转变为世界重大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但也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走势分化,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使国际商品、资本市场涨落和初级产品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这既扩大了我国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经济风险。怎样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政治走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个迫切课题。
3个鲜明特点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两次党的代表大会所提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充实、完善和深化,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要求是党的十七大对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重要特点。我国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新的成就,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矛盾。我们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顺利突破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发展跃升到新水平。要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重要内涵。
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也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成,提出的要求必须实现。这体现了战略导向性和实际可行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的紧密结合。
5个新要求
按照中国特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新的更高要求。
这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构成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任务,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增强发展协调性
经过近5年快速发展,如果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今后13年只要保持年均6%左右的增长率就可以达到。从几年实践和未来发展条件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不是速度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总量指标、经济增长格局、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经济体制的安排等方面对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提出这些目标,就是要使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发展、改革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些目标中,有两项核心目标的实现需要比其他目标付出更多努力。一是提高居民消费率,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指标,需要从调整发展战略和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二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和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保障,努力提高全民族创新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也需要相应进行力度较大的各项改革,从而更好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扩大民主
同我国经济基础变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坚定不移地发展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重要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这一要求强调指出,要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最大特点是扩大民主,突出强调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这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我们党在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自由平等精神将得到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将得到大力伸张,民主政治将进一步彰显强大的生机活力。
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需要看到,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显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扭转被动局面,保护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健康的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文化建设领域明确提出要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的和平发展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软实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还要看到,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他要求相比,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任务很重、难度不小。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使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我们要按照这些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今后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5年,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开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发展方面,我们将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在转变发展方式、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史性跃升,促进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在改革方面,面对改革攻坚阶段的艰巨任务,我们要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政府管理体制等各项重大改革,努力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切实把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开放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大国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加快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完善资本跨境流动机制,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稳定方面,我们将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种种矛盾,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如此关键的发展时期,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导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实现这些要求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巨大努力,其中难度比较大的是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重要目标。我国是国家,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占多数,这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决定的硬指标。
从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来看,中等收入者约为15%-20%,这几年这一比重以年均增加3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上升:考虑到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要在未来13年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超过50%的目标,必须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加强教育、就业、社保等工作力度,积极创造多方面条件,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转变为中等收入者,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以促进社会和谐。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