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水果为什么这么难卖?
你好,我是村小阳,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有可能是疫情期间导致的,现在大城市那些地方比较少人活动了,现在可能还好,前一段时间生意差是很正常的。
对于部分果农来说:今年水果真的不好卖!之所以难卖,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疫情的影响 ,自疫情爆发后,好多城市封城封路,停工停商,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有人出行,曾经繁忙热闹的各大国道,除了偶尔疾速而过的防疫物资运输车辆外几乎看不到其他任何社会车辆!果商库存的大量水果也无法及时运出,导致大量果品积压在冷库,最后,因为到了最大保存期而使果品收购商损失惨重,看到今年硕果累累的情景,收购商心有余悸,不敢下手!其次:随着水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部分果农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全新的销售理念,致使种出的水果商品化极差,大部分都是次果劣果,为了减少损失,便以极低价销售出去,而这些不合格的果子到了消费者手里,不仅外观特差,口味更是差到极点,消费者吃了后,立马对此种水果产生逆反心理,你想想:长此以往,滞销是必然的结果!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因疫情而失去工作没有收入的人太多,房贷,孩子学费,各种必须支出,哪还有多余的钱去吃水果?以上几种原因就是导致今年水果难卖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疫情的结束,再加上果农管理经验的提高,优质的水果一定会越来越多,而销售,也将不再是难题!
疫情之下,城市和农村相比,谁更具优势?
要是专属抗击疫情来说,农村是具有天然优势的,农村接触的外来人口几乎很少,买的菜都是当地大棚的菜,或者自己家种的菜,如果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半年左右。但是从经济来源上来说,在城市还是要比农村收入高,毕竟大部分农村没有企业,没有工厂,只能种些农作物来维持生计。
总之在防疫情期间不要在乎赚钱的多少吧,先过了新冠这关才是重中之重!
疫情之下,城市和农村应该各有优势,各有劣势。
城市的优势在于医疗和卫生条件好,若有感染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劣势在于人口稠密,出门购物或者出去透气会有很大的风险的,一旦有一人感染如果不加注意,往往会造成群体性感染。
农村的优势在于地广人稀,家里食物充足,可以较少的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购物,就不用担心发生聚集性感染。劣势在于医疗条件差,农村人对传染病知识不够重视,感染初期一般不当回事,甚至拖延病情等情况。
二战结束之后,印度的发展是如何渐渐落后于中国的?
二战后中印起点相当,中国是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的?
我们在学近代当代史时,总是强调1949年的一穷二白。当时我们的说法是,我们连一台拖拉机都生产不了,连印度都不如。
的确,1950年代初,中印两国都是草创阶段,我们的经济上的起点却是低太多了。
数据显示,印度1950年GDP总量为211亿美元,人口3.6亿,人均GDP为58美元。而我国大陆部分GDP总量为189亿,人口5亿,人均GDP只有29美元。
也就是说,单纯从人均GDP上看,我国只有印度的一半。
而当时,废墟上的日本,号称每天都有人用身体换食物,人均GDP却超过了330美元,是我们的10倍!至于美国当年人均GDP是2400美元,相当于我们的80倍!
我们的经济上的起点确实太低了。
但是,我们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上的优势,却是碾压印度的,甚至拥有超越欧美的潜质。
印度从大英帝国手里解放出来,全靠印度国大党组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说白了,这场民族独立,是跪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当然,英国人退出印度也不是同情心泛滥,要当圣母婊,而是美帝国主义实在不允许英国继续掌握海外殖民地。
跪出来的民族独立,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民族四分五裂,根本没有统一的文化、经济、政治认同。整个印度有5个种姓、3种宗教,1000多种语言,2000多个民族。这样的散装印度,注定了较长一段时间内,“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都是中心工作。
反观我国,全国人民心连心,即便是面对世界上最强的美国,也是说打就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条豪言壮语“西方殖民者在海岸线上安装几门大炮就能奴役一个民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说出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辉煌前途。
50年代,我们靠着苏联的援助,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确定下来。而印度,却在各种大政方针确定前,先要看英美等国的脸色,以西方国家的标准为标准。
就这样,我们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印度却在殖民者离开之后,继续跪着不肯起来。
1962年的战争,算是一个转折点。开国总理尼赫鲁身败名裂郁郁而终,印度军队开始受到重视,印度人开始确定了一个发展目标“超过中国”。
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中印两国都是发展较快的大国,发展模式也比较接近。直到1978年,中国忽然变道超车,让全世界惊掉了下巴。
1980年的印度和中国,依然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当年,中国GDP1911亿美元,印度则是1863亿美元。
从各个产业的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基本上都维持了农业50%,工业和服务员各25%的状态。
不同的是,在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时,中国直接接过来了,而印度却错失了机会。
印度为何会错失机会?
原因其实还在前面30年中。
1950年代到1980年代,我国进行了持续30多年的扫盲运动,原本只有10%甚至更低的识字率,一下子提升到了80%以上。同时,推行的普遍性的义务教育,也让新成长起来的60后,70后有了参与工业生产的基本能力。
反观印度,基本没有重视过基础教育,直到2010年才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即便是印度把“识字”这一概念降低到会写自己名字的程度,印度的识字率,依然低的吓人。
不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出口替代的二次工业化,其实对印度来说还不是最致命的。印度最致命的一点是,始终没想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忽悠下,印度大力发展服务业,把自己搞成了“世界办公室”,绝大部分的工业品,都需要进口,而印度的农业,也始终没有转移出大量的工业人口出来。
总的来说,印度错失最近40年的发展良机,既有历史性的散装传统,又有当政者西方至上主义的毒害。将来印度想要振兴,继续对欧美国家言听计从,恐怕永远没有希望。
其实二战结束之后,印度推行的还是社会主义制度,想搞计划经济。但是当时也就东欧和苏联的一系列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搞的起计划经济,就印度这种农业国连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就直接搞计划经济,一般是搞不成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计划经济的好处印度没有得到,计划经济的恶果印度却得到了很多,在很多行业甚至发生了竞争挤出等事情,以至于某些行业畸形发展完全不能够充分竞争。
印度当时社会主义到什么程度?就说保护工人吧,1976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修改《劳资争议法》,规定工人雇用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关闭前必须经过政府批准,1982年规模又扩大到雇佣人数超过100人的企业,但由于事实上政府从未给过这样的许可,解雇工人几乎成为不可能。
这就导致印度企业不敢大规模雇佣工人,根本做不大。然而更为要命的是,印度政府居然保护小企业,纵容它们做不大。政府确立对小企业的预留制度。规定一系列项目必须由小企业制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纺织、服装、玩具、鞋类和轻工业制品等一些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熟练劳动制品。
这就导致竞争力不行的小企业难以被淘汰,整个市场的竞争被严重扭曲,根本谈不上效率。但这套体系也不见得有多公平,小企业为了生存,也会绕开各种保护工人的措施,最终的代价还会转移到工人头上。另一方面,大企业也不吃亏,它们乘机分割成小企业来坐享许可证和小企业预留的双重优惠。
世人都以为,在冷战期间,印度是美国和苏联两面逢源的,但是其实印度是以第三世界大国自居,跟苏联的关系比较好一些,跟美国的关系只能说是不冷不热,更何况美国其实是巴基斯坦的盟友,这也让印度和美国关系不佳。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印度才开始逐渐改革开放,开始放弃一些社会主义制度中固有的积弊,这就比中国晚了十多年。但是哪怕他们搞改革开放,问题也很多。90年代印度搞核计划,引爆了核弹,又招致了国际制裁,制裁直到20世纪末才解除。所以留给印度充分发展经济的时间,也就是21世纪这十多年。
这么算来算去,留给印度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比中国少了20多年。而以现在印度的经济水平也确实落后中国20多年。所以这么一看,是不是发现印度的经济也并没有那么烂?再给印度一些时间,它的经济发展会更好一些。
当然,印度经济发展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比如经济改革以来,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存在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但正是由于服务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不大,其对基础设施的刺激作用也较小,影响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一、二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难以推动印度经济高速增长。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