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治理 > 正文内容

兰州的大气污染层

2022-05-12 11:22:51大气治理1

摘要: 利用大气污染源和环境监测等资料,计算分析了兰州市 区大气污染及其治理现状。结果表明,在兰州市区,燃煤占全部能源的71%;SO2年排放量 为5.96万t,烟尘为6.54万t;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之一。市区SO2浓度日均 值在采暖期超标,而TSP一年四季都超标。指出采用以集中供热、煤气、型煤和控制汽车尾 气为主要措施,兼顾绿化和太阳能利用,制定市区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比较合理。详细分析在下面的网页里,你自己看看吧~

兰州市政府正在加大对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造成兰州市城区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 ①工厂污水;②汽车尾气

B

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施工、环卫造成的二次扬尘都属于造成兰州市城区空气污染的原因,工厂废水、固体垃圾属于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原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兰州十二五规划,有哪些重点产业

  《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  2011年2月22日,兰州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把兰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跨越式发展的率先发展区,支持西部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强力引擎,兰州市政府将从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入手,谋划并实施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基地建设等“八大战略性工程”。  《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正式下发  【发展目标】  全市GDP年均增长16%  围绕全市率先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6%,力争达到2500亿元以上;其中兰州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达到70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达到193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580亿元;其中兰州新区达到4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5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高于GDP增速,其中兰州新区达到3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达到14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7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8450元;全市人均综合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全市市域人口达到420万人,其中兰州新区30万人;基本完成无能力建房的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再造兰州”战略】  把兰州建成420万人的特大城市  按照“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原则,重点进行兰州新区建设,与主城区实现两轮驱动、互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梯次有序开发,共同形成复合型中心城市,初步形成约1000平方公里范畴、420万人的特大城市。  按照打造全国一流新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通过五至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兰州新区建设成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重要开发区、全省“中心带动”的核心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向中亚西亚开放的战略平台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和未利用土地开发的试验区。  2015年兰州新区GDP达到500亿  兰州新区远期规划控制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分为四个功能区。新区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启动起步阶段重点实施兰州主城区与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新区供水供电、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承接主城区企业“退二进三”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2015年为加快发展阶段,基本建成城市基础设施,并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发展石化产品、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培育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市场的国际中转配送、国际转口业和先进制造、会展服务等产业。建设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农田林网、湿地恢复保护、荒山丘陵生态绿化、绿色通道等重大项目,森林覆盖率由5.13%增加到1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人口规模预期发展到30万人。到2020年为基本建成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城市框架、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屏障、道路林网基本建成。生态型宜居创业环境得到初步体现,现代化新区基本建成,建成区面积和经济总量上基本等同老城区。远期人口规模达到60万人~80万人。  【生态环境建设】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重点围绕兰州新区、“两山一河”、城市建成区、农区建设,实施生态屏障、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农区绿化等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以森林、草地、湿地、农地等生态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依托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沿河湿地,建设城市公园绿地、楔形绿地、沿路沿河绿色通道和湿地公园;依托自然保护区、防护林网,构筑市域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绿化美化。到201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1.12%,绿地率达到27.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加快生态景观建设。建设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九州森林文化公园,皋兰山森林景观园,完善以兴隆山、石佛沟、仁寿山、什川梨园、吐鲁沟、西固关山、达川三江口等为核心的精品生态旅游线,促进森林环境与文化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  2015年全年优良天数达280天左右  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积极进行炉窑灶清洁能源改造,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监管。坚决关停、限产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坚决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均值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指数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80天左右。  【社会及民生事业】建设147所幼儿园  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再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2~4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创建3~5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城镇、乡镇、兰州新区幼儿园147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百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二期建设,中等职业基础能力二期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兰州女子职校新校址综合教学楼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榆中县、永登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程。  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县级医院、中医院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市中医、市二院、市三院、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及市卫校整体迁建,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县区卫生监督所建设。  新增就业26万人  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中介服务。建立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城乡一体化进程】  2015年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0%  发展现代城郊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实施8个百万工程,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突破45亿元,年均增长5%。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以兰州近郊四区为中心,县城和中心镇为卫星城的布局合理、组团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加大卫星城镇建设力度,支持发展一批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和综合物流型、工业服务型的远郊特色产业型小城镇。继续抓好安宁、皋兰一体化示范县区和市级试点小城镇、61个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全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0%。  【八大战略性工程】  1.兰州新区建设工程;  2.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及园区建设;  3.多元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八大支柱产业;  4.综合交通建设工程: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兰新第二双线、宝兰客专、兰州-中川城际铁路、银川至兰州增建二线、兰州-成都、兰州-合作铁路;轨道交通、南山路、南绕城、北环线、兰州-永靖、兰州新区快速通道建设;兰州机场改扩建、兰州航空口岸建设;  5.基地建设工程: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循环经济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  6.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  7.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屏障和生态景观建设、大气污染治理、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综合治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处置、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  8.民生工程:城市交通畅通、城市绿化美化、食品药品安全、便民市场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程。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dqzl/1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