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治理 > 正文内容

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是不是取消了?

2024-01-28 23:18:29大气治理1

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是不是取消了?

根据提供的信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已经不再保留。这是由于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党中央、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优化调整方案》,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生态环境部的职责、机构、编制进行了调整。其中,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不再加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牌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就此取消。相反,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负责相关工作,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空气质量。只是机构设置和职责发生了调整,以更高效地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京津冀各地是如何治理环境的?

环境,污染,治理。这三个词语成了今年两会绕不开的关键词。两会上,来自京津冀的代表委员,不约而同聚焦环保,为推动大气治理、提升首都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京津冀环保联动机制建言献策。

  防治联动机制逐步完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来阐释2015年的环保目标: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首都北京应如何做?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主委段惠军在对本报记者介绍农工党中央相关的提案时表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动的机制逐步在完善,但是其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仍然需要认清。首先天津、河北和北京的污染程度不同,津冀两地不仅排放总量高于北京,而且万元GDP排放强度也高出北京很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执行的排放标准基本严于国家特别排放限值,而一系列国家特别排放限值中只有少数明确要求天津、河北的部分规定城市执行,多数尚未得到贯彻执行;第二是机动车排放物造成的污染严重,但是由于机动车具有所有者分散、移动使用的特性,其治污难度远超过固定污染源;另外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虽然河北的污染情况比北京、天津严重,却难以依靠自身财政能力实现区域的同步治理。”

  “而从减少机动车排污的方面看,建设一个高效节能、低排放的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通过完善的区域铁路网络减少公路运输,同时利用北京市现有机动车排放监控信息系统,扩大建立区域统一监管调度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全面的协同管理。”段惠军表示。

  生态保护要补齐“短板”

  北京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早已不是北京“自己的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需要调整相关的政策定位。”民进中央在其提案《关于缩小落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指出,京津冀环保协同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的根源,一是两大直辖市具有独特行政资源,兼得国家扶持政策优势,而河北作为承载区,服务多于合作;二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区域内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足,以及三地享受国家不同产业政策而产生的较大落差,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三地发展不平衡加剧的趋势一直未根本扭转。如不尽早补齐短板,三地协同将受到掣肘,也将导致京津都市臃肿、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要补齐这些“短板”,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说,产业调整、生态保护资金压力都不小。段惠军表示,可以通过由中央和京津冀三地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的方式,支持京津冀地区特别是河北,化解过剩产能,治理环境污染,加快推进生态建设。

  “建议资金规模可设定为300亿元左右,由财政部、环保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型捐赠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统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段惠军表示,资金来源包括:一是由中央财政拨款;二是按照共同又有区别的原则,由京津冀协商按一定比例出资;三是由社会投入和社会捐赠;四是在京津冀设立专门的生态环保附加费,如电力、燃油附加费等。

  段惠军举例称,“如2012年京津冀汽柴油消费量约为300亿升,每升设1角钱燃油环保附加费,每年可收入30亿元;2013年京津冀用电量约4800亿千瓦时,每千瓦时设1分钱电力环保附加费,每年可收入48亿元。”

  “关键在于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推动京津冀率先建立地区间横向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统筹京津冀林业建设,实现生态无梯度对接。”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沈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林业生态建设是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的关键所在,可以在北京周边的保定、廊坊、沧州、唐山等地营造规模片林,打造集中连片的城市森林带;同时支持和推进涞水野三坡、兴隆雾灵山、赤城大海陀等环首都国家公园建设,提升京津冀生态体系系统功能。

  政策落地不能各自为政

  “我们讲环保执法,可是到一线调研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一线环境执法人员竟不会填写环保罚单,如此一来,环保从何谈起?”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接受采访时表示,京津冀治理污染,不能各自为政,需要重点加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环境质量的脱胎换骨。

三、京津冀压煤减排措施?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煤炭消费区,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压煤减排措施。以下是其中一些措施:1. 煤炭消费限制:政府限制了京津冀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并采取了配额制度,对煤炭消费进行严格管理。2. 煤炭结构调整:鼓励高效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炭,推动煤炭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风电和太阳能等。3. 优化煤炭燃烧:通过提高燃烧效率、改善锅炉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降低煤炭燃烧过程中的排放。4. 关停淘汰高污染排放企业:对高污染排放的煤矿、钢铁、水泥等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进行关停淘汰。5. 推广清洁能源供暖:鼓励居民和企业采用清洁能源供暖方式,例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中央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6.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对煤矿、锅炉等煤炭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行动,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7. 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和排放监测的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布,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污染情况。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在压煤减排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限制煤炭消费、煤炭结构调整、优化燃烧技术、关停淘汰高污染排放企业等,旨在减少煤炭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四、不再保留京津冀大气污染什么意思?

不再保留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意味着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将不再发挥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加快建立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区域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推进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也日益完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深水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排放量增加,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增大。

所以,需要加强区域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区域环境治理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要继续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五、京津冀供暖怎么治霾?

京津冀地区治霾需要综合施策。首先,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露天燃烧、工业污染等违法行为。

其次,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煤炭消耗,提倡清洁能源使用,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强工业和机动车源头治理,推广高效排放控制技术。此外,加大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跨区域合作,共同应对雾霾问题。最后,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努力改善空气质量。

六、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明显改善原因?

1、推进完善区域协作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积极推动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不断突破,协同治理成效明显,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明显改善。

2、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下,三地搭建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平台,定期开展预警会商,联合应对空气重污染。

3、扎实推进区域协同治理

一是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空气重污染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共同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

二是推进重点流域联保联治。完善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针对重点流域持续开展水质联合监测,深入推动流域共治。

三是加强环境执法合作。进一步巩固京津冀三地交界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合力做好交界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管控。

四是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持续加强科学研究,充分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信息共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shgreenbox.com/dqzl/134251.html

返回列表

上一篇:西安重污染天气解除时间?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