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
一、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内容
节能低碳环保生活是未来家庭生活发展的总趋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简单的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人,从实际生活中去努力,去实践,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
1.充电后及时拔掉充电器,减少对电的浪费。
2.采用节能灯,夏天将空调调到26摄氏度,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3.用便携环保餐具自带午餐,不用一次性餐具。
4.在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即使是漏滴,10天就能漏掉一吨水。
5.用自备的菜篮子或布袋买菜购物,一个一次性塑料袋需要600年才能腐烂。
6.自制果汁,不败如仅健康还能减少工业用水和用电。
7.多用微波炉加热和烹调食物,用电比煤气污染少也更省钱,对健康和环保都好。
8.用完纸的两面,用手绢代闷枯手替面巾纸,少砍树木,造福子孙。
9.使用可降解、用量少的洗涤用品,减少对江河和海洋的污染。
10.无论外出和工作,携带自蚂嫌己的水杯,方便又卫生。
二、低碳节能从你我做起
低碳节能从你我做起
低碳节能从你我做起
昭苏县各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人人节能、处处低碳”的良好氛围。
昭苏县发改委联合县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开展了以“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为主题的全国低碳日集中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工作人员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横辩答幅、发放节能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清悔群众介绍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普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和知识,提升公众节能意识,引导大家争做“绿色低碳,节能先行”的倡导者、践行者和示范者。
城镇居民说:“无论答灶正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的点滴之事做起,自觉践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
昭苏县水利局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入户宣传的形式,向各族群众宣传节能减排知识,自觉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积极倡导将节能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大力宣传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新风尚。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涉及节能减排的方方面面,旨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昭苏县发改委能源科负责人介绍说:“昭苏县各单位结合宣传主题,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节能知识进村(社区)、学校、企业等系列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奋力营造‘人人节能、事事节能、处处节能’的良好氛围,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持续贡献力量。”
昭苏县政务服务中心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提倡无纸化办公,营造绿色、低碳的办公环境,着力打造“绿色机关”。在各办事窗口,前来办事的群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电脑网上办理成功,不需要一纸一笔就完成了整个办理业务过程。
昭苏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无纸化办公是高效服务群众的生动体现,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减少窗口排队办事的等待时间。下一步,服务中心还将实现各部门协同办公,将成本降下来,将效率提上去,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昭苏县委政法委围绕节能宣传周主题,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行为节能3个方面入手,对机关用水用电、纸张使用等方面做出了细化要求。并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公共机构节能宣传视频和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优秀微视频等,让大家对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节能意识,促进了绿色机关的建设。
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表明:社会总能耗的30%被建筑能耗所占据,而建筑能耗中施工阶段的能耗占据建筑总能耗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严峻的形势不得不让人们开始考虑建筑节能,逐渐实现向低碳建筑转变的发展目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建筑进度,确保建筑质量,提升居民居住舒适性。
1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
1.1建筑节能设计发展方向
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要加大控制力度,设计中充分结合地理条件优化建筑空间,布置合理,尽量减少使用硬质路面,增加绿地的使用比例,便于构造成对人体更加舒适的小气候,巧妙借助自然资源,比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来减少建筑能耗。建筑节能旅运设计中也要加大监管力度,进行建筑设计选址时就要做好全程把关,综合地理自然条件,比如温度、湿度等进行全方位考虑,尽量选择满足日照间距的方位,以免新建建筑与周围建筑互为遮挡采光困难。故此,朝向的选择相当重要。
1.2提升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民众认识度
在能源尤为紧张的当今时代,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低碳生活”理念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所无法阻挡的新趋势,提高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民众认识度就显得相当必要且重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加大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意义、优势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普遍宣传,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宣传活动中,让民众深刻了解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将给自己以及子孙后代带配镇穗来的福音,并自觉抵制高能耗建筑,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其二,加大宣传建筑节能的新工艺、新能源、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给予民众对建筑节能以及低碳建筑发展的信心,让民众看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实现的可行性,同时宣传低碳建筑的相关实例,让民众自觉、主动参与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中,共同推动能源节约战略方针的发展。
1.3高科技的强势助威
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寻求可持续发展、无污染的材料与能源,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对新能源的渴求更加迫切。纵观建筑行业,能被有效利用的无污染且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清洁能源比比兼是,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都可以用作低碳建筑可供选择的资源。而因为有了高科技的加持,想要利用这些无污染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可能。此外,低碳建筑要求建筑材料也尽量选择绿色建材,不断提升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在建筑施工中尽量实现就地取材,降低材料的运输能耗。同时,在高科技的保驾护航下,要做好对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回收利用水资源,能够有效降低建设能源的消耗。
1.4提升政府的重视度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在现今时代建筑行业发展的不可逆的新趋势,各级政府要做好相关战略部署,将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提升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行的战略高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执行,不断完善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划制度,实现建筑能耗达到标准要求的目的。对在建建筑必须始终坚持“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达到最小”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改造和完善老旧建筑。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实现技术
2.1借助高科技利用真实的自然资源
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中自然资源太阳能主要应用分为两方面:光热与光电的直接利用。当前运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已经在实际操作中。而光热的利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太阳能热水器。对光的另一种有效利用手段是捉光,主要借助玻璃纤维来实现。玻璃纤维能够让自然光直接照亮较为隐蔽的建筑空间,比如建筑的地下室。此种建筑节能方式通过有机结合人工照明,能够大大提高建筑地下空间的光照环境质量,同时还能够大大减少建筑用电,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自然资源风能的利用也较为普遍。自然风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建筑空间的空气保持清新,提升建筑的居住舒适度。在当前“低碳生活”与“绿色生活”理念渐成风尚的时代大背景下,过分依赖空调的时代已然过去了,自然通风更受青睐。建筑的自然通风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无动力屋顶通培卜风设备来调节风速风流,另外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借助自然风的流动直接调节建筑室内空间的风速风流。
2.2低碳建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低碳建筑在理论意义上有别于建筑节能。低碳建筑是历史基准线性质的减排存量,而建筑节能是前瞻性的节能增量,低碳建筑节能的实现可以执行更为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比如在夏季时节增加对建筑这样的要求,将“能耗分项计量”等推荐性标准转变为强制性标准,提高对窗户的热工性能要求等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将低碳管理理念融入到建筑能源管理合同中的方式来确保低碳建筑建设的顺利实施。
3结语
在当前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能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于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一系列恶劣情况之外,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能源的消耗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在建筑行业,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理念的提出是积极响应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是当前实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必要途径。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提升了建筑居住的舒适性,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举措。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全国建筑保温装饰一体化低碳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筑保温装饰行业融合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模式旨在提高建筑保温装饰技术水平,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将慧搏保温装饰一顷隐体化低碳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一、有助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保温材料和技术并结合节能设计理念,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碳排放。
二、有助于促进建筑保温装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品质,同时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过程中需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引导,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财政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企业应积极投入研发,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项目。
总之,全国建筑保温装饰一体化低碳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发展模式有雀碧厅助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